- 相關推薦
社會工作服務于高職院校孤殘學生培育體系研究
社會工作服務于高職院校孤殘學生培育體系研究何旭(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長沙 410004)
【摘要】傳統(tǒng)的高職教育模式無法有效回應孤殘學生成長的特殊需求,社會工作的介入有助于高校教育體系的創(chuàng)新與完善,能夠促進孤殘學生建立正向情緒、積淀正向能量與適應社會發(fā)展。通過優(yōu)化高職院校環(huán)境,推動社工主動作為,發(fā)揮孤殘學生潛能,能夠有效實現社會工作服務于高職院校孤殘學生培育體系。
【關鍵詞】社會工作 高職院校 孤殘學生
【中圖分類號】C9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4828( 2012) 11-0074-03
DOI: 10. 3969/j. issn. 1672-4828. 2012.11.020
隨著經濟高速發(fā)展與社會轉型的不斷加劇,弱勢群體的潛在或顯性問題所帶來的負面效益限制了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成果共享。近幾年,我國政府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制定了針對不同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措施,社會力量也逐漸加快了對弱勢群體的幫扶行動。其中,孤殘學生由于特殊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與自身生理缺陷,屬于非常典型的弱勢群體。對此,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堅持教育公益性質”,“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保障孤殘學生接受教育的權利。據統(tǒng)計,我國約有兩萬多的孤殘大學生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劉紅波,2011)。高職院校作為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織部分,為孤殘學生提供教育機會并促進其全面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傳統(tǒng)的高職教育體系并不能完全滿足孤殘學生發(fā)展需求。高職院校也采用各種方式方法創(chuàng)新孤殘學生培育體系,嘗試整合愛心資源幫扶孤殘學生,有的引入心理咨詢引導孤殘學生(鄒志超,2012)。這些新手段的采用彌補了“唯技能型”的不足,完善了現行的高職教育體系。社會工作是以利他主義為指導,以科學的知識為基礎,運用科學方法進行的助人服務活動。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依托社會工作學院成立了學校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專門針對二百四十余名孤殘學生開展個案、小組、社區(qū)等活動服務于現行的培育體系,已積累了大量的理論素材與實踐經驗。
一、高職院校社會工作介入孤殘學生的可行性分析
(一)現行高職院校教育體系不完善,為社會工作的介入提供了現實土壤
一方面高職院校教育偏重于職業(yè)技能的訓練,對孤殘學生忽視了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首次提出了“大力發(fā)展高等職業(yè)教育”。經過十多年發(fā)展,我國高職教育已經占據了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劉占文、溫景文。2007)。高職教育主要按照社會需求培養(yǎng)技術應用型、技術技能型。由于對高職辦學理念的誤解與片面追求短期效應,許多高職院校辦學中過度追求實用主義并始終以“有用”作為衡量標準,硬貼職業(yè)性的標簽,忽視了培養(yǎng)更能適應社會發(fā)展需求的人才(劉宗勁,2010)。高職教育的現狀,受到了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與當下競爭環(huán)境的驅使,短期內無法在辦學理念與模式中擺脫出來,但是可以采用其他的教育手段彌補現狀不足,以達到高職教育創(chuàng)新特色的形成。社會工作作為科學助人的手段,具有教育性、發(fā)展性功能,能夠有效介入高職學生群體,特別是能夠有效服務于高職院校中的孤殘學生。
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教育內涵建設滯后,對孤殘學生缺乏足夠的人文關懷。從教育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來看,只有那些具有鮮明個性特色的,才會有生存與發(fā)展的可能性。因此,高等職業(yè)教育只有練好內功,在內涵建設上打造出自身鮮明的個性特征,才會贏得社會的認可與發(fā)展空間(汪亞明,2012)。高職教育以行業(yè)和職業(yè)為主要價值取向,學校歷史和文化沉淀不足、人文環(huán)境較弱,更需人文關懷。從人文關懷角度豐富現有高職教育內涵是發(fā)展的必然選擇,對孤殘學生的人文關懷服務有助于高職院校形成自身特色。
(二)社會工作與高職教育之間的關系性存在,為社會工作的介入提供了理論依據
高職院校是我國實施高等職業(yè)教育的普通高校,屬于學校系統(tǒng)的范疇。運用社會系統(tǒng)論的觀點,從社工或機構與原有學校的子生態(tài)系統(tǒng)間的關系分析學校社會工作者是如何進入學校并開展服務,如何得到學校教學管理部門的接納與師生的認可。(教育論文 www.sanibelh2omatters.com)社會工作進入高職院校的模式在理論與實務界基本形成共識,即存在植入式、嵌入式、契合式。其中,植入式模型是社會工作在不考慮高職院;厩闆r而直接進入高職教育系統(tǒng),具有單向性特征;嵌入式模型是把社會工作滲透到需要服務領域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雖然具有單向性特征,但考慮丁高職院校體系的基本需求并以需求為主要目的;契合式社會工作強調社會工作者與機構的融入特性,即社會工作在服務高職院校的子系統(tǒng)時,自身也部分發(fā)生改變并融入到學校的各種系統(tǒng)中,具有雙向性特征(王松,2011)。這三種模型雖然具有不同的特點,分屬于社工介入高職院校的不同階段,但共同表達出了社工與高職教育間的關系性存在,正是這種關系為其提供了相應的理論基礎。
二、高職院校社會工作服務于孤殘學生培育體系的實踐性探索
社會工作服務于高職院校孤殘學生具有現實需求與理論依據,許多高職院校借助各方資源,引入社會工作專業(yè)力量,進行了相關的嘗試性探索以期展現社會工作的張力來完善現行高職培育體系。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通過成立學校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針對二百四十余名孤殘學生開展社會工作服務,在創(chuàng)新高職院校孤殘學生培育體制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ㄒ唬┥鐣ぷ鞣⻊沼诟呗氃盒9職垖W生的實踐做法
現代專業(yè)社會工作產生于20世紀初,經過近百年的發(fā)展形成了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qū)工作三大工作手法,社會工作服務于高職院校孤殘學生有賴于這三大工作方法的運用。通過調查,高職院校孤殘學生除有職業(yè)技能的需求外,還有情緒支持、快樂成長、關系建構、社會參與等社會適應性發(fā)展需求。社會工作可以利用三大工作手法有效的滿足孤殘學生的需求。
一是采用個案工作手法協助孤殘學生建立正向情緒。由于孤殘家庭教育的缺失、社會成長環(huán)境以及主觀認知的偏差使孩子們很多時候面臨自我評價較低、缺乏歸屬感、自慚形穢、對未來的預期不樂觀等心理問題。運用社會工作個案手法可以較好的處理他們所面臨的這些問題,一方面,社工運用scl-90量表對全部孤殘學生進行心理狀況的普查,篩選心理存在障礙的學生;另一方面,接受主動尋求幫助的孤殘學生,對其進行心理矯正。例如,一名孤兒院的孩子在過去的成長中,身邊都是同樣經歷的孩子,他在關系建構、問題處理方面都會顯得自信與主動,但進入高職院校后身邊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同學們的生活經歷與家庭背景讓他自慚形穢,他變得自卑、逃課及封閉自已,社會工作通過正向引導及陪伴成長,使他逐漸適應大學的生活與融入學生的大集體。
二是采用小組工作手法幫孤殘學生積淀正能量。在高職院校,孤殘學生能夠接受良好的“職業(yè)技能”培養(yǎng),但進入社會后還需要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清晰掌握溝通技巧、及時消解各方壓力、熱情面對社會生活等特質。然而,經過相關文獻的考察與現實感受,傳統(tǒng)的高職教育模式無法培養(yǎng)孤殘學生的這些特質。社會工作具有獨立性、專業(yè)性等特點,能夠運用團體工作培養(yǎng)這些新生活技能,包括運用生命教育理念,從人與已、人與人、人與環(huán)境、人與生命四個維度對孤殘學生實施生命影響生命的歷程;運用優(yōu)勢視角與成長發(fā)展理論,從溝通技巧、人際關系、職業(yè)規(guī)劃等方面對孤殘學生進行培訓;運用陪伴手法,針對認知與行為上有偏差的孤殘學生開展封閉性小組活動,矯治他們的不良行為與錯誤認知。
三是采用社區(qū)工作手法促進孤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孤殘學生的生活背景較特殊,有的一直在福利機構生活成長、有的由親人領養(yǎng)或照顧而較少的接觸社會,他們對社會的認識不足與社會參與度不高。為此,學校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則組織孤殘學生開展大量的志愿服務活動,包括定期赴第三福利院、學校退休教職工生活區(qū)、學校附近周邊社區(qū)等開展趣味性、關愛性服務等,類似的活動孤殘學生開展了約二十余期。
。ǘ┥鐣ぷ鞣⻊沼诟呗氃盒9職垖W生的經驗分析
通過一段時間的社會實踐,孤殘學生原本在各方面的素質都低于普通學生的現狀得到了根本性轉變。社會工作的服務使孤殘學生在適應高職教育、技能學習、情緒調節(jié)等方面獲得了成長。而究其成功的經驗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孤殘學生對社會工作服務需求較大,進入高等教育階段,孤殘學生們對知識的渴求會更加強烈,尤其是希望獲得更多接觸社會的機會與學習適應社會的知識,而立足于技能培養(yǎng)的高職院校無法滿足這些需求,社會工作作為一個助人專業(yè)能夠予以有效補充;二是學校社會工作服務保持了應有的專業(yè)性與獨立性,個案、小組、社區(qū)等專業(yè)工作手法的運用能夠回應孤殘學生的需求,而專業(yè)性功能的發(fā)揮需要社會工作者保持其獨立性,而不能單純?yōu)閷W校服務并忽視了學生的成長;三是學校社會工作與高職院校實現了契合式發(fā)展,社會工作與高職教育是兩條不同的服務體系,運用社會工作服務于高職教育需要尋求兩者的契合點,以“學生為基點、學校為主導、社工為補充”的模式是實現兩者互惠共生的途徑。
三、高職院校社會工作服務于孤殘學生培育體系的路徑分析
社會工作服務于高職院校孤殘學生培育體系的探索,涉及了高職院校、社會工作機構及孤殘學生三個層面,三方面需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社會工作創(chuàng)新高職教育培育模式。
(一)學校層面應優(yōu)化環(huán)境,形成社會工作服務于高職培育體系的制度性生成空間
孤殘學生群體有其特殊性,傳統(tǒng)高職教育的“技能培養(yǎng)”模式無法有效回應其發(fā)展性需求。高職院校應認識到社會工作的功能與作用,明確高職院校與社會工作間的契合性關系,為引入社會工作創(chuàng)設良好的發(fā)展平臺,形成社會工作服務于高職孤殘學生培育體系的制度性空間。一方面,學校層面應賦予社會工作服務的合法性地位,采用正式文件的形式向各院系發(fā)布社會工作服務的通知,為社會I作服務提供制度性保障;另一方面,學校層面在條件允的情況下,采用購買服務的形式保障社會工作服務所需的人員工資、活動經費,為社會工作服務提供經費上保障;最后,做好社會工作服務的宣傳報道工作,讓全校師生了解社會工作,為社會工作服務提供宣傳渠道的保障。
。ǘ┥绻用鎽鲃幼鳛,探尋社會工作服務于高職培育體系的創(chuàng)新性實現路徑
我國內地從20世紀80年代開設社會工作專業(yè)以來,形成了醫(yī)院、學校、社區(qū)等服務領域的多元化格局。其中,學校社會工作發(fā)展已有近十年歷史,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qū)的中小學校層次,針對高職院校的社會工作服務尚處于剛起步階段而沒有現成的服務模式可以借鑒。經過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的實踐探索,社會工作服務于高職培育體系需要創(chuàng)新性的實現路徑。在服務過程中,社會工作者及機構應始終保持專業(yè)獨立性,從社工的視角有針對性的開展個案、小組、社區(qū)工作,努力成為學,F有教育體系的補充力量,探尋高校教育與社會工作的契合點。例如,針對孤殘學生的服務,高職院校的“技能培養(yǎng)”需要學生適應學校的環(huán)境、一定的認知能力、良好的社會關系處理能力,而社會工作服務能夠使孤殘學生更好的接受“技能培養(yǎng)”。
。ㄈ⿲W生層面應發(fā)揮潛能,展現社會工作服務于高職培育體系的持續(xù)性自身轉變
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是社會化的人,都受到生活情境的影響,個人所表現出來的障礙或困惑能夠在社工的協助下調適情境而得以解決。孤殘學生在入校后表現出的自卑心理、人際關系障礙、學習困惑等問題,可以通過社會工作的服務挖掘他們的潛能,而建立正向情緒、積演正向能量及提高社會參與度,進而能夠實現持續(xù)性的自身轉變。 社會工作服務于高職院校孤殘學生培育體系的探尋在我國內地剛剛起步,需要協調好高職院校與社會工作、社會工作與孤殘學生、高職院校與孤殘學生i方面的關系,通過“學生為基點、院校為主導、社工為補充”的運作模式能夠實現社會工作與高職教育的契合性關系,推動孤殘學生持續(xù)性自身轉變。
【社會工作服務于高職院校孤殘學生培育體系研究】相關文章:
有關高職院校學生柔性管理的研究08-13
高職院校營銷實踐社團的建設研究08-15
高職院校營銷實踐社團的建設研究08-16
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綜合體系構建論文08-17
我國高職院校頂崗實習教學質量監(jiān)控體系構建綜述08-05
高職院校與企業(yè)合作培養(yǎng)軟件測試人才模式研究08-16
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研究08-05
高職院校學校文化建設核心價值觀研究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