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解讀課改熱點問題
為了進一步探索教育理論如何應用于具體的教學實踐,作為地區(qū)教育研究和教師培訓機構的上海市靜安區(qū)教育學院從1998年起,承辦了一所由薄弱初中——海防中學和江寧路第三小學合并而成的靜教院附屬學校,作為其實施課程改革的實驗基地,進行了一系列探索性實驗,以學校實踐來解讀當前課改中的若干熱點問題。 問題一:小學低年級開始學習英語合適嗎? 三個案例的啟示:之一,一位學者帶著自己7歲的兒子和55歲的母親,在美國生活了兩年多。兒子已有了較好的英語會話能力,而母親除了“yes”和“no”之外,幾乎沒有能聽懂和能說的。 之二,一位外資企業(yè)管理者為德國人,其夫人是法國人,兒子8歲,生活在上海已有兩年,F(xiàn)在,孩子能用三國語言進行交流:與父親說德語,與母親說法語,在學校說漢語。 之三,1983年在美國的幾個州、加拿大的一個省以及德國的漢堡進行了一項由9萬名兒童參加的“大樣本”調查,得出結論:所謂的“天才兒童”都在13歲以下被發(fā)現(xiàn),奇怪的是他們都是從6-7歲開始學習第二種語言。 上述案例給予我們的啟示是:兒童階段可能是語言的最佳發(fā)展期。6-7歲的兒童發(fā)音器官柔軟,記憶力強,語言模仿能力凸現(xiàn),正是聽、說語言的最佳發(fā)展期。而且,同一個學生,學習同一門學科,要達成同一個目標,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所需要的時間是不同的。我們把學習某學科效益最高的年齡階段稱為“最佳發(fā)展期”。學校應按照學生的最佳發(fā)展期設置課程。 依據(jù)“按最佳發(fā)展期設課”的理念,1999年9月開始上海市靜安區(qū)教育學院在附校一年級新生中進行英語教學實驗。教學中不出現(xiàn)音標,不要求書寫,更不講語法,而是采用靈活多變、嶄新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如英語歌曲、英語兒歌、英語小品表演、英語配樂舞蹈等。學生普遍感興趣,90%以上的學生把英語課作為最喜歡的學科之一。這項實驗已逐漸向二、三、四年級延伸,二年級出現(xiàn)書寫,之后再出現(xiàn)音標。 隨著實驗日趨成熟,我們把這項課改成果作為教師培訓資源向全區(qū)輻射。兩年前,靜安區(qū)所有小學一年級都使用新編牛津教材,開設了英語課程,至今沒有一個學校反映學生將英語與母語混淆,也沒有因為增加英語教學而削弱了母語的掌握,而普遍的反映是英語教學促進了兒童的智力發(fā)展。 當然,由于學校之間存有一定差異,在小學低年級試行英語教學的研究與推進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究其原因,在于教師,而并不在于學生沒有學外語的需求與興趣,也不是這個年齡段不合適。因此,加強對小學外語教師的培養(yǎng)與培訓是這項實驗成敗之關鍵。 問題二:加強英語聽說,會不會造成“文盲英語”? 過去英語教學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基礎教育階段學了六年或九年的英語,學生還是不能說,不能聽。即使獲得了碩士、博士學位,英語達到六級,仍有相當數(shù)量的學生聽不懂,說不出。有人把這一現(xiàn)象戲稱作“啞吧英語”。上海新一輪課改推出了一套經(jīng)教育部批準的新編牛津教材,加強聽與說,于是又有人擔心會出現(xiàn)“文盲英語”。 1999年起,靜教院附校預備年級的六個平行班全部使用新編牛津教材,同時積極向新課程目標方向努力。四年的實踐中也曾受到來自家長、學生及社會多方面的質疑:“加強英語聽、說是對的,但今后中考怎么辦?”“是否應該與老教材同時使用?”等等。我們對這個年級的學生作了四年的跟蹤研究,結論是:學生成績逐年提高,初三成績居于全區(qū)前列。不但聽說能力增強了,書面表達也得到有效促進。 其實,現(xiàn)在推行的牛津英語教材并非不講語法,只是不為講語法而講語法,而是創(chuàng)設情景,引出專題,帶出句形,講解語法。這樣,更強調了英語語法的實用性。 “啞吧英語”與“文盲英語”是語言學習中的兩種弊端。從目前中小學外語教學的實踐看,雖然已經(jīng)增強了中考、高考中口語與聽力的比例,而且正在積極推進新編外語教材,但是要走出“啞吧英語”的困境,其任務還相當艱巨,過分強調書面的應試還十分普遍,似乎壓根兒還沒看到“文盲英語”的影子。 問題三:雙語教學的方向在哪里? 1998年靜教院開始在附校進行雙語教學試點;仡欉^去五年,我們在雙語教學上的思考與實踐主要有以下四點: 1.素質教育是一種差異教育,即要認識地區(qū)與地區(qū)、學校與學校、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谶@種理念,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教育部以課程設計、開發(fā)和管理主體為邏輯范疇,明確提出可將學校課程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種類型,其中地方課程的主導價值在于滿足地方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上海的發(fā)展目標是國際大都市,上海市民的外語素質要求應該比全國其他省市更高。上海中小學加強外語教學,這是上海發(fā)展的需要。 2.加強外語不是簡單地加幾堂外語課,除了外語教學改革外,可在有條件的個別課程試行中英文同時教學。這樣,不但加強外語學習本身,也有利于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 我們選擇在起始年級或起始學科,主要在理科、拓展型課程中試行雙語教學。雙語教學可以是關鍵詞出現(xiàn)英語,也可以是部分出現(xiàn)英語,一切從學生、教師和教學內容的實際出發(fā)。我們從來就沒有打算把英語全部替代中文,更沒有思考用英語來教授中文。 3.雙語教學的試點應該放在學校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進行。不是削弱中文,增強英語;也不是以降低其他學科教學要求為代價,來增強英文。 4.雙語教學的課堂,不局限于教室,而應該是一個開放的大課堂的概念。目前附校初中部每天中午有半小時以上的“英語長廊”活動,學校每星期定一個主題,內容涉及地理、天文、生物、物理、歷史等;活動形式以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為主。此外,學校的運動會、文藝節(jié)目表演、廣播等活動也可以出現(xiàn)中、英文兩種語言。 附校推進雙語教學,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歡迎,學生們普遍認識到:只有學好母語,才能真正學好英語,沒有中文的底蘊,是學不好英語的。 問題四:小學低年級增加識字量、擴大閱讀面,會加重學生負擔嗎? 小學低年級增加識字量、擴大閱讀面是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個方面,其理念與小學一年級開設英語課一樣:這一年齡階段的兒童正是語言發(fā)展的最佳時期。而從學生身心發(fā)展考慮,他們手的握力不夠,多認字,多朗讀,少書寫是合理的。 1998年起,我們在附校進行小學語文課改先期試點。在教學上我們不但吸收全國較為成功的各種小學生識字教學方法,同時,進一步拓展低年級學生識字的途徑,發(fā)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如“告”,學生說:“一口咬掉了牛尾巴”;“甜”,學生說:“舌頭舔甘蔗,真甜”……老師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記住這些象形文字。這樣的學習,學生會感到累嗎?現(xiàn)在一年級學生一年輕松識字1500字以上,讀完二年級,基本上能讀報、看書。據(jù)對前期試驗的學生、家長進行問卷調查與個別訪談,普遍反映負擔不重,甚至有些家長擔心“回家作業(yè)這么少,行嗎?”(作者為上海市靜安區(qū)教育學院院長)
【解讀課改熱點問題】相關文章:
課改培訓體會08-24
課改培訓心得08-21
芻議課改論文05-31
課改教學反思04-07
課改心得體會:實踐課改不能劍走偏鋒10-04
課改工作計劃08-24
課改經(jīng)驗總結08-18
課改的體會心得08-18
學校課改交流材料09-05
課改工作總結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