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語文教案合集九篇
作為一名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教案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憑借漢語拼音和插圖讀懂課文內(nèi)容,懂得做什么事,不應該盲目地跟別人跑,而要問個為什么,弄清事實真相。
2、朗讀課文,并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教學重點
1、讀懂課文,并能悟出寓意。
2、朗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教學難點
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教學準備:4幅插圖。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設疑。
今天我們學習第17課咕咚,這是一篇閱讀課。隨后板書課題。咕咚是什么東西?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你們想不想知道?請同學們打開書,讀一讀課文就會知道了。
二、指導朗讀課文,可按整體——部分——整體三步來指導。
。ㄒ唬⿵恼w指導讀課文。
1、讓學生借助漢語拼音讀一遍課文,標出自然段。
2、對照插圖讀一遍課文,找出課文共講了幾種小動物,能按出場順序說出來。
3、同桌共讀一遍課文,讀后互相討論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ǘ┓侄沃笇ёx課文?蓭еn后問題讀,讀后再回答。
1、指名讀第1~2段。
。1)師問:咕咚指的是什么?
生答:咕咚是木瓜掉進湖里發(fā)出的聲音。
。2)師問:木瓜掉進湖里的聲音怎樣?從哪可以看出來?生答:這聲音很大很重。因為木瓜熟了,從高高的樹上掉進湖里的。
(3)師問:兔子為什么跑?(課后第1題)
生答:兔子聽見這又大又響的咕咚聲很害怕,嚇跑了。
。4)指導看第一幅插圖。說說圖意。
舉例:木瓜從樹上掉進湖里還沒有沉到湖底,濺起的水花還沒有落下來,兔子已經(jīng)撒腿跑了。它很害怕,一邊跑還一邊喊:“不好了,?咕咚?可怕極了!
2、指名讀3~4段。
。1)師問:小猴子為什么也跟著跑?他還說了什么?(課后第2題)
生答:小猴子聽了兔子的話也跟著跑起來。他說:“不好了,不好了,?咕咚?來了,大家快跑呀!”
(2)師問:還有誰都跟著跑起來?(課后第3題)他們又喊叫什么?
生答:聽了猴子的話,狐貍、山羊、小鹿都跟著跑起來。他們一邊跑一邊叫:“快逃命啊,?咕咚?來了!”
(3)請三個同學分別把兔子、小猴子和大伙喊叫的話讀一讀,并說說有什么不同?為什么不同?最后一問比較難,老師可做提示。 生答:有很多話都是越傳越走樣。因為他們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說的,而他們的理解不一定對。他們不是有意造謠來嚇唬人的。
(4)指導看插圖(二)。說出圖意。
舉例:很多野獸都跟著跑起來,它們?nèi)珡堉旌敖校鎺@慌的表情。
3、指名讀第5段。
。1)師問:大象跑沒跑?他是怎樣跑的?
生答:大象也跟著跑起來。他是看見其他的動物跑,他也跟著跑起來。
。2)師問:野牛為什么沒有跑?他是怎樣做的?結果怎樣?(課后第4題)
生答:因為野牛不知道“咕咚”是什么,它在哪里,所以它沒有跑。 野牛攔住大象和其他動物,追問誰看見“咕咚”了。結果誰都沒看見“咕咚”是什么,兔子只是說它聽見的`,“咕咚”在那邊的湖里。
。3)指導看插圖(三),并說說圖意。
舉例:野牛在前面,非常沉著冷靜地攔住大家,追問誰看見“咕咚”了。
4、指導朗讀6~7段。
。1)師問:他們來到湖邊看見什么?聽到什么?生答:他們來到湖邊看見正好又有一個木瓜從高高的樹上掉進湖里,聽見“咕咚”的聲
音。
。2)師問:最后大伙兒為什么都笑了?(課后第5題。)生答:因為大伙都明白“咕咚”是木瓜從樹上掉進湖里發(fā)出的聲音,不是什么可怕的怪物,真相大白了,它們感到自己的行動十分的可笑。
。3)指導看插圖(四),并說說圖意。
舉例:大家的表情各不相同。野牛在嚴肅地講道理,兔子看清“咕咚”是什么了,不再驚慌;老山羊一邊聽野牛講話,一邊思考;狐貍、小猴子和小鹿已經(jīng)感到可笑了。
(三)讓學生讀全篇課文,并回答問題。
1、大家齊讀一遍課文。
2、師問:你讀了這篇童話,懂得了什么?
生答:我懂得做什么事,不應該盲目的跟別人跑,聽信謠傳,而要問個為什么,弄清事實真相。
板書設計: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體會說明事物的特征,初步了解說明文的基本特征。
。、學習準確的說明語言。
教學重點
。薄⒄f明事物的特征。
。、說明語言的準確性。
教學難點
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簡介作者。
二、初讀課文,領會中國石拱橋的特點。
提示:同學們讀課文時,請注意領會中國石拱橋有什么特點,讀完后給課文的標題前添加一些修飾語,即什么什么樣的石拱橋。
。薄W生結合注釋自由朗讀課文5分鐘,如仍有生疏字詞,自查字典詞典。
。、檢查學生朗讀情況。
3、給課文標題前添加修飾語。
提示:發(fā)言時請對所添加的內(nèi)容稍作解釋,并注意以課文為根據(jù)。
學生可能添加的修飾語的情況:
⑴歷史悠久的中國石拱橋
文中多處寫到中國石拱橋歷史悠久,如“旅人橋”等。
⑵“詩人愛把拱橋比作虹”;“趙州橋上的石欄石板也雕刻得古樸美觀……
⑶形式多樣的中國石拱橋
“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這些橋大小不一,形式多樣”,趙州橋是獨拱石橋盧溝橋是聯(lián)拱石橋,形式不一樣。
、惹擅罱^倫(制造奇特)的中國石拱橋
“橋(趙州橋)的設計完全合乎科學原理,施工技術更是巧妙絕倫,唐朝的張嘉貞說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奇觀”等。
、蓤怨痰闹袊皹
“趙州橋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還保持著原來的雄姿”;“永定河發(fā)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盧溝橋)從沒出過事,足見它堅固。”
、式艹龅闹袊皹
……
。础W生充分發(fā)言后,引導學生結合1、2、3自然段歸納總結中國石拱橋的特征:形式優(yōu)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
三、再讀課文,重點比較閱讀介紹趙州橋和盧溝橋的文字。
。、顯示趙州橋、盧溝橋圖片。
2、學生討論中可能提出的問題:
、拧按蠊暗.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如何理解?
引導學生看趙州橋圖片,理解“兩肩”、“各有”。
、啤按蠊坝28道拱圈拼成”一句如何理解?
、恰皹蜷L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一句如何理解?
結合圖片,聯(lián)系作者與育才中學學生的信,“長度不一”一句,是在核實了每個石拱的長度后所作的結論,引用數(shù)字精確,是說明文語言準確的一個重要方面。
、取懊績蓚石拱間有石砌橋墩,把11個石拱聯(lián)成一個整體”如何理解?
。、學生討論發(fā)言后,出示表格所應填的內(nèi)容。(略)
。、引導學生歸納二者的共同點:二橋都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石拱橋的特點:歷史悠久形式優(yōu)美結構堅固。
。、進一步比較二者的不同點:趙州橋是獨拱石橋的杰作,盧溝橋是聯(lián)拱石橋的杰作并在中國人民斗爭史上有紀念意義。
6、小結:作者在概述了石拱橋的特征后,以趙州橋與盧溝橋為例介紹了中國石拱橋的特點。那么我國的石拱橋為什么有這么多驚人的杰作,新中國的橋梁事業(yè)又有何發(fā)展呢?
四、三讀課文,重點速讀9、10段,搶答問題。
。、作者寫了幾個原因,哪個最主要?
明確:作者寫了三個原因,“首先”、“其次”、“再次”為標,第一個原因是主要的,有了勤勞智慧的人,才有合乎科學原理的設計和巧妙絕倫技術,才能開采富有的各種石料。
。、解放后,我國的橋梁事業(yè)有哪些“飛躍發(fā)展”?
明確:
、1961年,建成世界上最長的獨拱石橋──長虹大橋。
、圃炝舜罅康匿摻罨炷凉皹颉
、切聞(chuàng)造了“雙曲拱橋”。
五、作業(yè):
利用課余時間觀察本市區(qū)橫跨在滏陽河上三座橋梁:安濟橋(俗稱“老橋”,省重點保護文物);人民橋;新橋。簡單記下各自的特點,準備下節(jié)課發(fā)言。
第二課時
一、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討論以下幾個例句中加點詞語運用的表達效果。
屏幕顯示:
、攀皹蛟谑澜鐦蛄菏飞铣霈F(xiàn)的比較早。
⑵這種橋不但形式優(yōu)美,而且結構堅固。
、侨珮蛑挥幸粋大拱,長達37.4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
⑷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
明確:
、胖小氨容^”表示程度;
⑵中“形式”是直觀印象,“結構”是對橋的進一步認識,“不但……而且”體現(xiàn)了二者的遞進關系;
、侵小爱敃r”表示時間,“可算”表示估計,對所下的結論不作絕對肯定,為了準確說明事物;
、戎小皟杉纭薄案饔小睖蚀_說明了小拱的位置與個數(shù)。
四個例句中加點詞語的運用都為了達到一個效果:準確。
。、讓學生繼續(xù)從文中找這樣的句子,并加以說明。可能找到的句子:
、拧端(jīng)注》里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
、莆覈氖皹驇缀醯教幎加。
、沁@座橋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扔械氖阂粔K就有200來噸重,究竟怎樣安裝上去的,至今還不完全知道。
、蓸蜷L265米,由11個半圓石拱組成,每個石拱的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
3、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說明文中準確運用詞語,保證了內(nèi)容的準確性、嚴密性、科學性,達到了預期的說明效果。
二、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
提示:快速讀課文,不討論,找出文中運用的說明方法并簡要說明,看誰找得快。
1、舉子:
、拧捌渲凶钪漠斖坪颖笔≮w縣的趙州橋,還有北京附近的盧溝橋”,下文即對趙州橋、盧溝橋進行典型說明,以二橋為例充分說明了中國石拱橋的特征。
、啤叭绺=ㄕ闹莸慕瓥|橋,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塊就有200來噸重,究竟是怎樣安裝上去的,至今還不全知道”一例說明“在超重吊裝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辦法”從而證明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
、恰1961年,云南省建成了一座世界上最長的獨拱石橋,名叫‘長虹大橋’,石拱長達112.5米”,說明了解放后我國橋梁事業(yè)的發(fā)展。
以上三例可以說明舉例子是本文最重要的說明方法。
。病⒘袛(shù)字:(略)
。场⒋虮确剑
⑴第一自然段。
、茦蚨床皇瞧胀ǖ陌雸A形,而是像一張弓。
。础⒆鞅容^:
永定河發(fā)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從沒出過事,足見它堅固。
此外,還有引用、摹狀貌等。
。、小結:采用多種說明方法,是為了把事物特征說清楚、說準確。
三、用說明文基本知識要點,印證本文知識,了解說明文特點。
四、口頭作文(略)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初讀課文,學習生字,理解新詞。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
看到這個題目,你會產(chǎn)生哪些疑問?
(這個小村莊什么樣?村莊里住著什么樣的人?村莊里有什么樣的事情發(fā)生?……)
二、教師范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三、檢查自學生字、字詞情況。
1.指名讀課文,糾正讀音。
“斧”讀“fǔ”,不要讀成“fó”或“fǒu”
“造”讀“zào”,不要讀成“zhào”
2.分析、識記字形。
“犁”上下結構,下邊是年“!弊,不要寫成“木”字。
“棟”左右結構,注意“棟”和“煉”的右半部分。
“具”中間是三橫,不要寫成兩橫。
“冒”這個字是上寬下窄,上扁下長;“冒”字的上部分不是“曰”字,第三、四筆的“橫”與兩邊是不相連的,可和下部分里邊的“橫”做比較。
3.難確定的部首。
犁:查“牛”字部
具:查“八”字部
黎:查“禾”字部
4.理解詞語
斧頭:也叫“斧子”。砍竹、木等用的金屬工具,頭呈楔形,裝有木柄。
造犁:制作翻土用的.家具。
不斷:連續(xù)不間斷。
拎起:用手提起。
裸露:沒有東西遮蓋。
一棟棟:一座座。
應有盡有:應該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齊備。
鋒利:(工具、武器等)頭尖或刃薄,容易刺入或切入物體。
黎明:天快要亮或剛亮的時候。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騰轟鳴,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本文指洪水來勢迅猛,勢不可擋。
何處:什么地方。
包括:包含(或列舉各部分或著重指出某一部分)。
奇多:出人意料的多,或罕見、少有得多。
四、自由讀文,把你不明白的句子畫下來。
五、作業(yè)
1.寫生字、字詞。
2.讀書。
3.查找與環(huán)保有關的資料。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內(nèi)容】
教科書P11~12內(nèi)容。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漢字,能找出字與圖的關系。會寫4個生字。
2、練習口頭組詞,豐富學生的詞語。
3、認識筆畫“““丶”,激發(f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8個漢字,知道字與畫的關系。認識筆畫“““丶”,掌握“日”“田”“禾”“火”4個生字的書寫。
【教學難點】
激發(f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出示太陽、月亮等實物圖,學生觀看,并說明是什么。
2、教師導入:在很久以前,人們還沒發(fā)明簡體字時,他們是怎樣表現(xiàn)文字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樣的字。
二、比較字與圖,找關系
學生分組合作,對照圖畫與漢字,說一說圖中哪一部分與漢字的哪一筆相似。
三、看圖猜字練習
1、我國古代人民在勞動中發(fā)明了漢字,多么不簡單!像這樣的漢字還有很多,請大家看圖猜字。
2、出示圖卡,指名學生猜漢字,并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猜的。
四、學習“日”和“禾”
1、出示圖卡并啟發(fā)學生:太陽用一個字表示是什么?小幼芽可以用什么字來表示呢?
2、教師指導學生讀漢字,引導學生討論對比圖與字的相似之處。
五、回顧課堂,課外延伸
鞏固所學生字。聯(lián)系生活實際,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文字的情感。
第2課時
一、復習導入
1、出示生字卡:日、月、水、火、山、石、田、禾。先指名抽卡認讀,再讓男女生分開讀,最后抽學生用看到的生字組詞。
2、師生交流識字方法。
二、指導書寫
1、認識筆畫“““丶”。
2、指導“日”“田”“禾”“火”的書寫。
(1)日:提醒學生注意“日”的兩豎要直。
(2)田:要寫得稍寬一些。
。3)禾:注意““的'寫法;火:第一筆是”丶“。
(4)老師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學生跟隨老師書空。(提醒學生注意筆順)
。5)學生在課后田字格中練習。注意書寫的規(guī)范性。
三、完成課后練習題”猜一猜,連一連“
1、課件出示習題中的圖畫和漢字。
2、指名上臺操作,試著連一連。
【板書設計】
日月水火
日、月、水、火、山、石、田、禾
【教學反思】
教師和學生的雙主體關系始終是牽動教學的紐帶。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深入認識了象形字,并且初步學習了象形字的識字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逐漸放手,還原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合作中實踐探索、學習新知。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構想】
這是三首語言風格極為相近的外國詩歌,詩人都把大海作為寄托自身理想的意象。大海的神秘,大海的寬廣,大海的氣象萬千,帶給人的是美麗的享受,心靈的釋放,更是情感的共鳴與寄托。因此,教學中,我把聯(lián)想和想象作為教學的突破口,讓學生通過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把文字在頭腦中變成活生生的畫面,走進詩歌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
同時,我把象征的含義作為教學的重點,讓學生通過對象征含義的挖掘來走進作者的心靈,理解詩歌的主題。并從中受到熏陶、感染和啟迪。
詩歌是最凝練的語言的精華,富含音韻美、、節(jié)奏感,在這三首詩的教學中,我安排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自主合作的朗讀中探討詩歌的內(nèi)涵,更讓學生在自由創(chuàng)造性的朗讀中展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教學目的]
一、讓學生了解和學習詩歌閱讀的一些基本方法。
1、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理解詩歌的意境。
2、借助與作者、詩歌相關的資料理解詩歌的象征意義,領會作者的情感。
3、通過反復的朗讀,感悟詩歌語言的凝練美、音韻美、節(jié)奏美。
二、讓學生了解并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并從中感受詩歌各自的特色。
三、讓學生在對詩歌的品析中,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并從中受到熏陶和啟迪。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對象征意義的挖掘,帶動學生體會詩歌情感,理解詩歌主題。
難點:通過對這三首詩歌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詩歌學習的一般方法。
[教學安排]兩課時
1、學生查閱三位作者的相關資料。
2、學生溫習鞏固以前所學的三首現(xiàn)代詩歌,并回憶總結一些學習現(xiàn)代詩的方法。
3、多媒體課件:大海的各種畫面。大海上可以有船夫劃船和船乘風破浪、揚帆航行的畫面。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聆聽著大海的濤聲,深藍的大海像一個神秘的夢,引起我們無限的遐思和向往。同學們,你們有過這種站在大海邊的體驗嗎?
同學們自由發(fā)言。見過大海的,描繪自己見到的大海的樣子和見到大海的感受;沒有見過大海的,描繪自己心中的大海的樣子,并抒發(fā)自己對未見過的大海的情感。
播放大海的相關畫面,并配上音樂。
請幾個同學再述見到的大海的特點和感受,特別引導同學們領悟到大海的美不僅在大海本身,狂風巨浪中勇敢拼搏的船夫、孤獨航行的船帆更是大海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語文課堂是藝術,而藝術往往通過細節(jié)展示其魅力,導入便是體現(xiàn)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藝術的細節(jié)。一個好的導入重在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認知,并激起認知沖突,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思想和情感,為解讀課文找到突破口、切入點。學生根據(jù)已有的體驗進入課堂,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強了。然后在聆聽多個學生的不同描繪中,有力地激發(fā)了學生對大海的向往。最后讓學生在多媒體優(yōu)美的視聽畫面中走進對新課內(nèi)容的感知,大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相應的情感和走進文本的熱情。)
二、朗讀三首詩歌,感受詩歌所抒發(fā)的情感
1、教師配多媒體畫面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學生邊聽邊思考:
這三首詩歌分別有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基調(diào)?
2、學生根據(jù)朗讀自由發(fā)表意見。
(教師不發(fā)表任何指向性意見,以引起學生對這一問題的深入思考。)
3、讓學生根據(jù)學習詩歌(既有現(xiàn)代詩,也包括古代詩)的經(jīng)驗,自由說說領會詩人情感的方法。
(讓學生明白閱讀詩歌的一般方法:讀懂詩人的情感,不僅要多讀,讀懂詩歌本身,更要聯(lián)系詩人的的人生經(jīng)歷和寫作這首詩歌的特定背景。)
4、學生四人一組交流所查閱的相關資料,并結合這些資料再讀詩歌,討論每首詩歌的作者的情感。注重第三首詩歌和前兩首詩歌的情感的差別。
5、根據(jù)各首詩歌所表達的情感討論各首詩歌朗讀的方法和技巧。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劃分節(jié)奏,圈出重音。)
6、學生采取多種形式朗讀前兩首詩歌。
(詩歌是最好的朗讀材料,朗讀又是學習詩歌的最好的.方法。因此,我的整體感知是由探討如何朗讀開始的。這時候的朗讀是淺層次的。是引起學生們更深入地探討的前提,同時,把握詩歌的情感,對詩歌有初步的了解是這一環(huán)節(jié)的主要目的,因此,通過討論朗讀,引出討論詩歌的情感,再回到詩歌的朗讀是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思路,在這樣的思路中最終達到了了解并掌握詩歌閱讀的步驟和方法。)
三、想象前兩首詩歌的畫面,走進詩歌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中
1、學生在朗讀詩歌的基礎上找出兩首詩歌中作者情感的不同載體。
提示:引導學生回憶冰心的《紙船》中是如何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思念之情的。
小結:情感因為有了載體而形象,景物和畫面則因為有了詩人的情感而有了永恒的生命。
2、我們會永遠記得冰心對母親的思念,因為深藍的大海上的一只一只潔白的紙船永遠定格在我們的腦海。這就是將作者情感具體化的優(yōu)美意境。
把學生分成兩組,邊讀邊想象詩歌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畫面,并準備用優(yōu)美動情的語言加以描繪。
提示學生根據(jù)詩中的文字,結合作者的相關資料及詩歌的寫作背景,融人自己的情感,展開豐富的想象,讓詩歌在頭腦中變成一幅一幅的畫面。
3、學生分四人一小組交流,然后每小組選一名代表在各自的大組里交流,最后各大組選派兩人在全班交流。
4、在全班交流的基礎上,讓學生比較兩首詩歌中意境的異同。(側重于相同之處)
5、師生共同探討意境相同之處的原因。
提示:從作者的情感方面來探討,并補充介紹兩位作者經(jīng)歷的相似之處。
6、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詩歌。
(想象是填補詩句與詩句之間的空白的有效方式,因而,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力,描繪詩歌中的畫面是這一環(huán)節(jié)的重點。在對畫面的想象和描繪中,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及比較閱讀的能力。同時,本課在不同形式的分組交流中,保證了每個孩子在不同層面上的參與,同時又大大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合作的能力。)
三、揣摩象征手法,和詩人的心靈對話
詩歌是詩人情感的外化,因而詩歌中活躍著詩人自身的形象。
1、學生討論詩歌中詩人的形象。
(提示學生結合詩歌的意境,抓住詩歌中的關鍵句子,然后再根據(jù)作者的資料介紹加以整合。)
2、全班交流對詩人形象的理解,并要求學生說說自己如此理解詩人形象的原因。
3、教師小結出詩人的形象是借助象征的方法活躍起來的,然后和學生一起溫習所學詩歌中象征手法的運用。
(重點是象征手法在詩歌中的具體表現(xiàn),以及利用對重點句子的揣摩理解象征意義的方法。)
4、學生四人一組揣摩文中重點句子的含義。
(提示學生結合詩歌的象征意義來體會,并通過品味重點句子的言外之意和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
重點句子揣摩舉例如下:
“不安分的帆兒卻祈求風暴/仿佛風暴里有寧靜之邦”討論、明確:孤獨的帆表明是孤獨的船,當然這里的船是有所指的,它實際上是指人生的經(jīng)歷,人在生活的蒼茫大海里漂泊、前進,會遇到不少的風浪、曲折,可也有風平浪靜“清澈的碧流”和“金色的陽光”伴隨。然而“不安分的帆兒卻祈求風暴,/仿佛風暴里有寧靜之邦!”事實上是贊美了奮斗的人生,有作為的人總是追求理想,在追求理想中頑強拼搏,完善自己的人格,完成自我價值的體現(xiàn)。因此從這兩句詩中我們體會到作者追求著一種拼搏向上、奮斗不息的人生理想。
5、學生自由談談學了這兩首詩歌后對作者的認識和理解,或者談談從中受到的人生啟迪。
(詩歌的內(nèi)涵或者言外之意本就沒有固定、唯一、標準的答案,讀詩、品詩的過程實質(zhì)上就是學生融入主體體驗和個性見解的過程。因而,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要做到以下幾點:
、俪浞终{(diào)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情感體驗,使他們能最大限度地融入讀詩、品詩的過程。
②鼓勵學生發(fā)表富有個性的見解,通過交流合作達成較為一致的看法。切忌用所謂的標準答案限制學生的思維。
、垡龑W生結合誦讀時的感受和與詩人相關的背景資料的理解進行詩歌品讀,防止出現(xiàn)架空分析和胡亂聯(lián)系的情況。)
四、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再現(xiàn)詩歌的音韻美、節(jié)奏美、情感美
1、學生根據(jù)對詩歌的理解,為兩首詩歌選擇配樂朗誦的音樂。
2、配樂朗誦詩歌。
3、比較和剛上課時的朗讀的區(qū)別,并以此總結出讀好詩歌的一般方法,從而小結學習詩歌的一般方法。
(“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學一”的目的是為了“學百”。因而,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小結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這種方法的總結,教師不要包辦,硬塞進學生頭腦中的東西是短暫的,要求學生自己歸納總結,這樣探討出來的深刻體會才是永久的記憶,也才能得心應手地加以運用。)
六、拓展延伸
學生自由談談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追求。
第二課時
一、討論總結前兩首詩歌學習的步驟和方法
二、學生按這樣的方法分學習小組學習第三首詩歌
三、全班交流學習成果
1、交流學習中得出的結論。
2、提出學習中發(fā)現(xiàn)的疑難問題。
四、把自己找到的三位詩人的其他的詩歌朗讀并賞析給同學們聽
【教學后記】
語文課堂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教學過程就像文章條理清晰的脈絡,要有起承轉合的美感,行云流水的自然。在本節(jié)課中,教學的思路是很講究的。大的教學過程的推進既符合詩歌教學的規(guī)律,又能做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激活學生的思維;小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安排則做到了絲絲相連,環(huán)環(huán)相扣,既符合學生思維的規(guī)律,又緊緊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就連每一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過渡語,也做到了既是對上一環(huán)節(jié)的整合討論的歸結和深化,更是引起學生對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思考的開始。
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活動創(chuàng)造的大舞臺。因而,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不僅讓學生從品析詩歌語言的本身中感悟語言的美感,更是讓學生在教師生動準確的表達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讓學生在自己對詩歌意境的描繪中提高’自己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本節(jié)課中,教師的教學語言是很講究的。無論是導語、結語、過渡語,還是課堂上對學生回答的隨機點評,教師的語言都要既能畫龍點睛地給學生的思維活動牽線搭橋,使學生的認識更加深入,也要能給學生以美感,讓學生在教師的語言中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同時,本節(jié)課中,教師更是創(chuàng)造了不少讓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契機。教學中的聯(lián)想和想象后的描繪,不僅帶著學生走進了詩歌的優(yōu)美意境,更激化了學生運用優(yōu)美生動的文字表達的欲望,大大地訓練了學生的表達和感受能力。
語文教案 篇6
一、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中“上”、“法”、“故”、“表”、“益”等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試圖通過語法分析讓學生初步掌握幾個文言虛字和領會一般文言句式的結構和意義。
2.理解課文大量運用比喻和寓言故事,從正反兩方面闡明論點,把說理、舉例、設喻三者很好地結合起來以及逐層推進引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
二、教學設想
1.師生結合講析課文,啟發(fā)學生多思考、多練習。
2.安排三課時。
三、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解題,講析課文1─3段。
(一)板書課題、解題:
察今《呂氏春秋》
察今,篇名,是《呂氏春秋·慎大覽》中的第八篇!秴问洗呵铩肥乔叵鄥尾豁f的門客集體編撰的。今本分12紀、8覽、5論,共26卷,約20萬言。(以下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預習提示”第二節(jié):“《呂氏春秋》160篇,……所以它是一部研究先秦學術思想的重要資料!保┱n文節(jié)選了《察今》的一部分,主要闡明了法令制度應該隨著客觀形勢的改變而有所改變;制訂法令制度必須明察當今的實際情況。(以下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預習提示”第三節(jié):“文章……關系弄清楚!保
(二)字音釋詞:
1.讀準字音
弗(fú)損益要(yào)于時
一脟(luán)肉一鑊(hu)之味
一鼎之調(diào)(tiáo)澭(yōng)水
悖(bèi)亂殤(shāng)子
鏌(m)铘(yé)驥(jì)驁(ào)
遽(jù)契(qì)時已徙(xǐ)矣
2.確切理解詞義(包括實詞和虛詞)
對文中一些重要詞語,教師應指導學生閱讀并掌握書上的注釋,再適當作些補充。
法先王之法:效法、取法;法令制度。前一個是動詞,后一個是名詞。
人或益之:有的、有的人。代詞。人或益之,意思是說,人們有的益補它。
雖人弗損益:虛詞“雖”有雖然、即使兩種解釋,根據(jù)上下句關系選擇恰當?shù)慕忉尅_@里的“雖”應講成即使,有假設存在某種情況的意思。
凡先王之法:凡是,表示概括。
先王之成法:已成的。成法,已成的法令制度。
察己、察今:明察。
古今一也:一致,一樣。
以近知遠:形容詞用作名詞,近處的、遠處的。
以所見知所不見:“所+動詞”的固定結構,相當于名詞,即見到的,沒有見到的。
堂下之陰:陰影,影子。指日月的影子。
日月之行:運行。
先表澭水:標志,標準,名詞作動詞,設標志。
循表而夜涉:標志,標準,名詞。
千有余人:相當于“又”。
益多矣:增加。益多,指河水漲了許多。和“益之”、“暴益”不同。
所以敗也:……原因。所以敗,失敗的原因。
有似于此:類似,像。似于此,像這種情況,或,和這種情況相類似。
守法而弗變:遵守、遵循,這里有貶義,即墨守、保守。
向之壽民:先前;長壽者。即本來可以長壽的人。
因時而化:根據(jù)、依照;變化。即根據(jù)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是故:因此。
非務相反:要求得到、追求。務相反,一定要有所不同。
時勢異也:時代,形勢。時勢異,時代和形勢不同了。
以故法:用;舊。用舊有的法令制度。
為其國:治理。
時已徙:變遷。
人問其故:原因,緣故。
其父雖善游:雖然。
。ㄈ┲v析課文第1─3段。
1.教師領讀課文第1─3段。
2.指名學生參照課文注釋串講第1、2自然段。
明確:“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边@是一句并列復句。先否定,再肯定,目的是加強肯定。第一分句的主語是“先王之法”,承前省。“其”,代詞,代“上”(國君)!岸,連詞,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胺ā弊趾竺媸÷粤舜跋韧踔ā钡馁e語“之”。“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是讓步轉折復句,修辭作用是欲擒先縱,縱是為了更好地擒!半m……猶若……”是“即使……還是……的意思。“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是設問句!爸保Y構助詞,嵌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相當于“的”。“所以”,跟現(xiàn)代漢語的用法不同,應特別注意。①“所以……”等于“……的原因”、“……的緣故”等;②“所以……”等于“……的東西”、“……的根據(jù)”、“……的方法”、“用來……的”等。這里作“……的根據(jù)”講!安旒簞t可以知人”的“則”,連
詞,表示兩件事在時間上相承,相當于“就”!翱梢浴,跟現(xiàn)代漢語的用法不同!翱伞笔恰翱梢浴钡囊馑肌!耙浴保樵~,相當于“憑借”,后省略代詞“之”。“人與我同耳”的“耳”,助詞,表示肯定語氣,相當于“啊”。
3.引導學生分析1、2自然段的邏輯結構。
明確:文章一開頭,通過設問設答,提出論點: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論據(jù)是什么?
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論據(jù)之一)
意思是說,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原因在于它有所損益。
那么,如果先王之法末經(jīng)損益,是否可以取法?
文章接著指出: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
這是為什么?
文章說:先王之法,有要于時也。(論據(jù)之二)
意思是說,先王之法是適應當時的需要的。
顯然,這第二個論據(jù)比第一個論據(jù)更為重要。因為它揭示了“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根本原因。
于是得出結論: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接著,作者通過設問設答,闡明先王制訂法令制度的根據(jù)。意思是說,先王制訂法令制度主要是從當時的人出發(fā),為當時的人著想。
那么,今天制訂法令制度的人,要效法先王的做法,毫無疑義,就得從當今的人出發(fā),為當今的人著想。由此可見,明察當今的人是制訂法令制度的前提,這很重要。
文章接著說,“而己亦人也”,“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為什么?“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
以上是從正面論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適應時代的需要而制訂的。古今時代不同,所以制訂法令制度應該詳細了解當今的實際情況,以切合當今的實際需要。而不應該墨守成規(guī),拘泥地效法古人之成法。
4.指名學生參照課文注釋串講課文第3段。
明確:“溺死者千有余人”的“有”(音yu),通“又”,用于整數(shù)與零數(shù)之間!跋蚱湎缺碇畷r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的“向”,時間詞,跟“今”構成一對反義詞。句中的“也”,語氣助詞,表示語氣的停頓,以引起下文!吧歇q”,同義副詞復用,起強調(diào)作用。“此”,是主語,復指它前面的轉折復句。“所以”,這里作“……的緣故”講。句末“也”字,表示陳述語氣。5.提問學生這一段所講的“荊人襲宋”寓言故事有什么寓義?它與第一段提出的論點是什么關系?
明確:“荊人襲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辦任何事情,包括制訂國家法令制度在內(nèi),都需要從當前的實際出發(fā),隨著情況的變化而采取相應的措施。簡言之,必須察今,不能泥古。這是作者從反面形象地論證了第一段中所提出的`論點。
6.師生齊讀課文1─3自然段。
(四)布置作業(yè):
書面解答課后“思考和練習”四。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1、通過檢查訂正作業(yè),讓學生理解“上”、“法”“故”、“表”、“益”等實詞的不同用法。2、講析課文4─6自然段。
(一)師生研究訂正書面作業(yè):
。ǘ┲v析課文4─6自然段。
1.指名學生參照課文注釋串講4─6段。
明確:第4段:“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治國!边@一句的第一個字“故”,連詞,作“所以”講,表明這是緊承上節(jié)而來的推論。“則”,連詞,表示兩事時間相承,作“就”講!安豢梢浴钡摹翱伞,作“可以”講,“以”,介詞,后面省略代詞“之”!捌┲袅坚t(yī)”的“譬”,作“比喻”講!爸,代詞,代“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傲紕ζ诤鯏,不期乎鏌铘!边@是一個復句。主語“良劍”出現(xiàn)在第一分句,兩個分句都是主謂謂語句。主謂詞組的主語“人”因泛指而省略!捌凇钡馁e語是省去主語(其)的主謂詞組!昂酢保x同“于”。這句也可以這樣寫:“良劍(人)期(其)乎斷,不期(其)乎鏌铘!
第5段:“楚人有涉江者”的“者”,是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其結構是:“中心詞+定語+者”。翻譯時應將定語挪前而譯成:有涉江的楚人!笆俏釀χ鶑膲嫛钡摹八保皆诮樵~“從”的前面,和介詞連同介詞后面的動詞“墜”組成“所”字結構,指代介詞所介紹之處所。全句意思是:這里(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爸,結構助詞,表示它前面的詞(詞組)是定語!皬钠渌跽呷胨笾钡摹八保B同附在它后面的動詞“契”組成“所”字結構,指代行為對象,“所契”即“刻記號的地方”,后加“者”構成“所……者”結構,這就更明確了這個“所”字結構的名詞性。“之”,代詞,代“劍”。第6段:“有過于江上者”的“上”,按《辭!方忉專褐柑幩0从谠诖赫f:“上”按古義為“側畔”。今
暫從于說!罢摺保糜趧釉~性詞組后面,構成名詞性詞組,表示……的(人)。“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游!鼻耙粋“其”,是指示代詞,相當于“那”。后一個“其”,代詞,代嬰兒。“荊國之為政,有似于此!薄秴斡[纂》:“荊國”作“亂國”!盀椤保瑒釉~,這里作“治理”講!坝凇苯樵~,介進比較的對象。
2.引導學生分析課文4─6自然段的邏輯結構:
提問:作者在課文第4段提出了什么論點?
明確:作者在課文第4段提出的論點是: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提問:這個論點與課文前三段的論述有什么關系?
明確:課文1─3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適應時代的需要。當今的法令制度應當切合當今的實際需要。如果墨守陳規(guī),拘泥于古法,必將失敗。顯然,第4段所提出的“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論點,是在前三段論述的基礎上推論的結果。這是課文的基本觀點,也是課文的中心論點。
提問:作者是怎樣論證中心論點的?
明確:除1─3段的論述外,作者首先用了三個事例做為比喻對中心論點加以論證:
(1)良醫(yī),病萬變,藥亦萬變。
(2)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铘。
(3)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
總的說來,就是從實際情況出發(fā),講究實效。這就清楚地說明了:法令制度必須隨著世易時移有所改變。
提問:作者在課文第5段講的“刻舟求劍”寓言故事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作者以“刻舟求劍”為喻,從反面論證了“世易時移,變法宜矣”中心論點。如果時徙而法不徙,是糊涂迂闊的表現(xiàn)。
提問:作者在課文第6段又講了“引嬰兒投江”寓言故事,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作者以“引嬰兒投江”寓言故事為喻,說明不能因為先王之法令好就生搬硬套。嘲笑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這是進一步從反面論證了中心論點。
課文第4─6段主要說明時代改變,法令制度就應該隨之改變。如果時代已改變,而仍搬用古代的法令制度,就不會取得積極而良好的效果。
第三課時
。ㄒ唬┛偨Y全文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通過逐層深入推理而得出的結論。為了把道理說得更充分,更曉暢,使人易于接受,本文大量運用比喻和寓言故事,從正反兩個方面加以論證。說理、舉例、設喻三者結合得很自然,頗有說服力。三個故事的寫法,都是先敘述故事本身,再對故事加以評論,最后就故事引出本意,說明道理,使故事成為全文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增強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說服力。本文具有樸素的唯物思想,能從發(fā)展的觀點看待事物,有一定的進步性。
。ǘ┲该麑W生朗讀全文。
。ㄈ┱n堂練習
翻譯最后兩段
。ㄋ模┎贾米鳂I(yè):
課后筆答“思考和練習”五。
附:“思考和練習”五、二參考答案
五、1.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作“的根據(jù)”講)
2.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作“的根據(jù)”講)
3.此其所以敗也(作“的原因”講)
4.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徙慕君之高義也(作“的原因”講)
5.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作“的緣故”講)
6.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作“用來……的”講)
7.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言(作“的方法”講)
8.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作“的原因”講)
二、1.刻舟求劍
有個渡江的楚國人,他的劍從船上掉到了水里,他急忙在船邊上刻了個記號,說:“這里(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來以后,他就從船上剛才刻著記號的地方跳到江里找劍。船已經(jīng)行走了,但劍并沒有(隨著船)行走。像這樣找劍,不也太涂糊了嗎?
2.引嬰兒投江
有個在江邊走過的人,看見有人正牽拉著嬰兒想要把他投入江中。有人問這是什么緣故。他說:“這(是因為)嬰兒的父親善于游泳。”嬰兒的父親即使善于游泳,那嬰兒難道就善于游泳嗎?用這種辦法處理事物,必然是謬誤的了。荊國治理政治,與上述的故事有相似之處。
語文教案 篇7
1.不斷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現(xiàn)代教學理論主張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也就是教師、學生共同來表演,教師唱主角,學生唱配角,不能讓學生簡單地從屬于教師。課堂提問正符合這一教學理論,它能不斷地引起學生的注意。課堂提問給學生以外部刺激,防止了注意力的分散,并使學生經(jīng)常保持意注意,對問題進行分析、反應,然后歸納整理并做出回答,使學生有一種緊迫感。實踐證明,通過提問傳給學生的知識印象深刻,記憶牢固。通過提問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所學知識比由教師對學生單向傳遞信息所獲得的知識印象深刻得多。
2.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課堂提問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支配學習活動的一個重要動機,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外界的刺激,它對于接受外界刺激、同化外界刺激進行信息處理的學習過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提問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因為回答問題是面向全班同學的,對問題所作出的回答體現(xiàn)了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能力大小,因此,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總是希望得到稱贊和自尊心的滿足。這種競爭意識促使學生對問題積極思考,課前做充分的準備,平時多進行閱讀以拓寬知識面,這樣,提問就誘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欲望。教師通過對學生答案的`肯定或否定,使學生知道問題是否得到了解決,在多大程度上取得了進步,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目標,這些又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
提問使得教學活動成為教師與學生進行信息交換的雙邊活動,而不過去那種教師輸出信息、學生接受信息的單向活動。提問可以使學生了解本課的重點,使教師了解到哪些方面對學生來說是困難的,需要仔細講解,哪些方面學生已經(jīng)理解,只需一筆帶過,并根據(jù)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diào)整教學活動,該詳則詳,該略則略,該補充則補充。提問能使教師了解到哪些問題學生基礎薄弱,哪些問題需要加強并及時給以指導。提問能使師生雙方相互了解,共同努力,搞好教學活動。
語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勞動的開端》是一篇表現(xiàn)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艱難生活的文章,作者吳運鐸根據(jù)自己的戰(zhàn)斗經(jīng)歷寫成傳記《把一切獻給黨》,本課就是節(jié)選于本書。從課文中可以感受我自強自立、刻苦磨煉自己的堅強意志。
教學目標:
1、會本課的生字,理解詞語的意思
2、初步認識詳寫和略寫的作用,能分辨課文的詳略,更好地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能按提綱簡要復述第天挑煤的經(jīng)過。
3、理解課文中4個比喻句表達的意思。
4、了解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艱難生活,感受我自強自立、刻苦磨煉自己的堅強意志。
教學重點
認識詳寫和略寫的作用,能分辨課文的詳略。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中4個比喻句表達的意思。
教學準備:
教師:作者簡介、課文背景介紹
學生:預習課文、查找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來學習《勞動的開端》,作者是吳運鐸。你們對課文或作者有哪些了解?談一談。
。ń處熆梢赃m時簡介吳運鐸爺爺及他小時候家中的生活困難情況,告訴學生本課節(jié)選自吳運鐸爺爺所寫的傳記《把一切獻給黨》。)
出示課題,理解:開端,開頭的意思。
二、認讀字詞。
出示生字詞,指名讀
注意本課幾個多音字的讀音:挑(tiāo)腳、得(dé)了吧、半夜就得(děi)動身、落(là)在后頭。(認讀本課的生字和少數(shù)新詞,掃清閱讀障礙。)]
三、初讀課文,分段。
初讀課文,給課文分段。小組交流:說出各段的分法和各段的主要意思。
師生討論,第9自然段應歸第二段還是第三段,講明理由。
3討論其他分段方式,合理的,教師予以肯定。
四、精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
(一)、學習第一段
1、指名朗讀第一段
2、理解揭不開鍋的意思,體會像油煎樣是寫我心里焦急的程度,說出這是用什么來比什么。
3、感情朗讀第一段。
。ǘ⿲W習第二段
1默讀第二段,邊讀邊用筆劃出本段兩個最能反映舊社會煤礦工人工作條件極端惡劣,生命沒有保障的句子,齊讀。
2、師生討論,聯(lián)系其中的關鍵詞語理解舊社會窮苦的煤礦工人連狗也不如的艱難生活。
3、分角色朗讀我找從小在一塊玩的小趙商量準備半夜就走路這部分課文。
問:小趙說我像個瘦猴子,說明我身體怎么樣?這跟第一天挑煤有什么聯(lián)系?(說明我又瘦又小,更能說明第天挑煤的艱難,為表達中心服務)。
4這部分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家里窮,勞動條件差?(生默讀本段的最后小節(jié),按提問要求劃出沒有燈籠、沒有火把、找了些用過的油棉紗、擦過機器油等詞句,抽答)。
。ㄈ⿲W習第三段
1指名朗讀第三大段,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用筆畫出本段的中心句(窮人到哪里都要受欺侮)。
2生默讀,找出本段中反映我怎么受人欺、受人嫌的兩段話(指睡得正熟稱煤了和礦上辦事人所說的話這兩處)。
出示睡得正熟一段話,齊讀。生理解淵字的意思和整個詞語的.意思。好像落在萬丈深淵,渾身疼痛說明我摔得怎么樣?(摔得重,摔得厲害)。整段活反映資本家及其手下的人怎樣對待窮人?(不顧窮苦挑煤工人的死活,不把他們當人看)
這一段主要寫什么?(動身挑煤,板書)
(四)學習第四段
1指名讀第四大段,生找出挑煤趕路和跌倒山腰分別屬于哪幾節(jié),板書這兩個詞語。
2指名讀我挑著煤趕路一節(jié)。生邊聽邊思考,劃出反映挑煤艱難動作的詞,指答,深入體會,齊讀本節(jié)。
3自讀哪知挑東西走路一節(jié)。理解本節(jié)的一個比喻句,說出這是用什么比什么、說明什么。
4生自由感情朗讀我鼓起勇氣我怎么辦呢?這部分課文,體會我跌倒山腰和孤身留在荒山的艱難情境。(結合看插圖)
5自由讀我空筐回家這部分課文。提問:課文哪幾處寫出我人小,卻很懂事?
(不肯下地洗腳和我不餓這兩處)
五、熟讀三、四兩大段,準備按板書的提綱,抓重點,有順序地復述第一天挑煤的主要經(jīng)過。六、總結全文
問:作者的勞動的開端是怎樣開始的?談談自己對勞動的理解。
六、布置作業(yè),鞏固練習
把課文縮寫成100字左右的短文。
2、推薦課外讀物《把一切獻給黨》。
附課文板書:
動身挑
挑煤趕路詳寫受人欺侮
第天挑煤跌倒山腰自強自立
空筐回家刻苦磨煉
第二天挑煤略寫
語文教案 篇9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
。、導語:
善良、仁愛的金吉婭同情、體貼一個陌生的小女孩,向她獻出了愛心。這個只有八歲的小女孩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感人的故事。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一個感人的故事。
2、讀題:
“好漢查理”。“好漢”你是怎么理解的?讀了這個題目,你還想知道什么呢?
二、初讀感知
。、學生聽課文錄音,激發(fā)朗讀的興趣。
。病W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流利。
。、檢查讀書情況:
、胖该麑W生分自然段讀課文,學生評議。
、坪屯酪坏涝僮x一讀這個感人的故事。
。、討論交流:
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三、再讀質(zhì)疑
。薄W生默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不理解的內(nèi)容。
。、初步釋疑:
對于一些淺顯的問題或不大重要的問題,引導學生相機解決。最后提煉出以下兩個問題作為重點探討的問題。
、挪槔碛心男┳兓
、撇槔頌槭裁磿羞@么大的變化?
四、讀、思、悟、交流,感受查理的變化
1、查理有哪些變化?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病⒔處熛鄼C出示以下句子讓學生談感受:
、拧安,好漢查理從來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
⑵“謝謝!”查理顯得彬彬有禮。
、恰爱斎豢梢。”
、取安槔黼m然調(diào)皮,但說話是算數(shù)的。整整一個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
、伞敖芪鳎視鰝好漢!
通過讀中思、讀中悟、讀后議,學生體會到查理確實變了,紛紛爭著表達:
“變得有彬彬有禮了!
“變得說話算數(shù),誠實、守信了!
“變得有上進心了,自信了。”
“不再搞惡作劇了!
……
五、探究查理變化的原因,評價文中人物
。、引導談話:
查理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呢?
2、你覺得查理的變化和哪些人有關呢?
跟自己、杰西、羅伯特先生以及鎮(zhèn)上的人有關。
。、你對故事中的這些人物有什么看法?
學生開始自由表達對這些人物的看法,重點談對小女孩杰西的看法,體會杰西的信任和友誼是查理變化的主要原因。
六、練習有感情朗讀
可以自由組合,分角色感情朗讀。
七、拓展練習
1、完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先說一說,再寫一寫。
。、鎮(zhèn)上的人后來會怎么評價查理呢?請你發(fā)揮想象,寫出人們對查理的評價。
學了這篇課文后,你還有什么疑問?
【課后反思】
自主性學習的首要條件是學會提出問題,而讀書,貴在有疑,這是古今學者的共同體會和寶貴經(jīng)驗。在這節(jié)課中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誘導下,學生的提問是很有價值的。
如:
。薄⒉槔碛心男┳兓?
。、查理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
學生在質(zhì)疑后積極讀書,讀中思、讀中悟、讀后議,使教學水到渠成,體會到查理發(fā)生的變化,感受到了善良、信任、充滿愛心給人帶來的快樂。這樣,真正體現(xiàn)了學生的自主性。目前,我們培養(yǎng)的應該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人,應該是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人。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曾言:打開一切科學的要是都是毫無疑義的'問號,我們大部分的偉大發(fā)現(xiàn),都應歸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問個為什么。敢問是學生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一種表現(xiàn),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學習愿望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動因,心靈的活力,如果教師善于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愿望,那么學校里將不會有一個平庸的學生。敢于產(chǎn)生疑問,也就表明學生已投入到學習的狀態(tài)中去了,所以課堂上應保護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多提有質(zhì)量的問題,創(chuàng)造生動有趣的教學情景。
課中設疑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不了的讓學生討論,還可以根據(jù)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單獨提問,活躍課堂氣氛,調(diào)動學生的感情和積極性,讓學生學得生動、活潑,也使一節(jié)課波瀾起伏,跌宕有致,“文似看山不喜平”!學生通過自己的能力解決了這個問題,領略到成功的歡愉,使他們對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信心。別林斯基說:“教學方法應該使學生自覺地掌握知識,使他們發(fā)展積極的思維”。讓學生自己去尋求問題的正確解答,這不僅對他們領會知識和掌握技巧,而且對他們的發(fā)展都具有重大意義。當他們嘗到成功的樂趣后,對學習的熱愛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我在課堂教學將要結束時問:
1、完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先說一說,再寫一寫。
。、鎮(zhèn)上的人后來會怎么評價查理呢?請你發(fā)揮想象,寫出人們對查理的評價。
我在此設問,讓學生在此討論,評價,目的是讓學生不但能深入課文學好,更能從課文中跳出來,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課后設疑一般難度應大一點,使學生通過自學后又能夠解決的問題。在本課中,我在總結課文時,留下一問:“學了這篇課文后,你還有什么疑問?”激起學生的議論,大家紛紛提出自己的新想法。雖然不一定可行,但畢竟是學生迸發(fā)出的思維的火花。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1-09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04-06
語文《語文園地六》教案04-05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經(jīng)典)11-23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09-17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4-02
小學語文教案常用 小學教案語文教案08-20
《語文天地》教案03-23
語文繁星教案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