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學物理教案優(yōu)秀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學物理教案優(yōu)秀,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學物理教案優(yōu)秀1
。ㄒ唬┙虒W目的
1、了解太陽能的優(yōu)點。
2、知道直接利用太陽能的兩條途徑。
。ǘ┙叹哂嘘P掛圖、錄像資料等。
(三)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教師:人類利用的常規(guī)能源是什么?可以開發(fā)利用的新能源有哪些呢?
學生:常規(guī)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和風力、水力資源等等,可以開發(fā)利用的新能源有核能、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等等。
教師:回答得很好,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核能的開發(fā)和利用,用鈾做燃料的反應堆雖然能大大減少能源的消耗,但是鈾的儲量也是有限的,而且使用時要產生放射性污染;輕核的聚變雖然比裂變干凈,還能釋放更多的能量,但是至今還沒有真正解決和平利用的問題,所以還要開辟新能源。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們發(fā)現太陽不但一直間接地向人類提供生存和發(fā)展的能量,而且還是可能為人類長期地直接提供巨大能量的新能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太陽能。
2、進行新課
板書:第五節(jié)太陽能
(1)太陽能的優(yōu)點
、偬柲苁志薮蟆
教師:同學們想想,太陽能有什么優(yōu)點呢?
板書:(一)太陽能的優(yōu)點
學生:太陽能非常巨大,從前面表中可見,太陽能向周圍空間輻射的總功率達3.8×1026瓦。
板書:1、太陽能十分巨大
教師:說得很好,太陽能十分巨大。同學們知道太陽能輻射到地球表面的總功率是多少嗎?(通過查看課本答:l.7×1017瓦)
教師:同學們計算一下,太陽每小時輻射到地球的總能量有多少?(學生上黑板計算:1.7×1017瓦×3600秒=6.1×1020焦)
教師:地球每小時從太陽獲得的太陽能量有6.1×1020焦,這比目前全世界在一年內能源生產的總量還多,可見太陽能有多么巨大。
、谔柲芄⿷獣r間長久。
那么太陽能會不會用完呢?根據科學家推算,太陽像現在這樣不停地向外輻射能量,還可以維持60億年以上,對于人類來說,太陽能可以說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永久性能源,所以太陽能的第2個優(yōu)點是:
板書:2、太陽能的供應時間十分長久
③太陽能分布廣闊,獲取方便。
教師:我們到哪里去取太陽能?怎樣獲取呢?(只要太陽能照到的地方,就有太陽能,不用專門去尋找;只要用東西接收就行了,不需要挖掘開采)
教師:很好,所以太陽能的第3個優(yōu)點是:
板書:3、太陽能分布廣闊,獲取方便,無需挖掘開采和運輸
、苁褂锰柲馨踩、不污染環(huán)境。
太陽能是最干凈的能源,開發(fā)、利用太陽能不會給我們帶來污染。所以,太陽能的第4個優(yōu)點是:
板書:4、太陽能安全、不污染環(huán)境
(2)人類直接利用太陽能有兩條途徑
教師先請同學議論:如何利用太陽能?然后總結。
板書:(二)直接利用太陽能的兩條途徑
1、把太陽能轉化成內能以供利用(講解:例如用太陽爐、太陽能熱水器等裝置把太陽能轉化成內能來做飯、燒水等等,也可用集熱器把水加熱,產生水蒸氣,再推動汽輪發(fā)電機發(fā)電——這就叫太陽能熱電站。)
2、通過光電轉換裝置把太陽能直接轉化成電能(講解:例如用硅光電池——也叫太陽能電池,把太陽能直接轉化成電能。太陽能電池的.應用已很廣泛,像人造衛(wèi)星上的電源、太陽能汽車上的電源,小型電視機、計算器上的電源,城市道路路燈的電源等等都可用太陽能電池,我國還用太陽能電池做航標燈的電源,鐵路信號燈的電源等等)
(3)利用太陽能的困難
教師:既然太陽能有那么多優(yōu)?
板書:(三)廣泛利用太陽能的困難
1、太陽能雖然十分巨大,但它太分散(講解:經計算,垂直投射到地面每平方米面積上的太陽能只有幾百瓦,所以要大規(guī)模開發(fā)利用太陽能必須設置龐大的收集和轉換能量的系統,目前造價還太高,影響推廣。
2、由于地球的自轉和氣候、季節(jié)等原因,太陽能的功率變化大,不穩(wěn)定,給正常連續(xù)地使用造成困難
3、目前太陽能轉換器的效率不高(講解:光熱轉換的效率為50~60%,而光電轉換的效率只有10%左右。所以還要下大力氣研制高轉換效率的材料)
(4)結束語
要大規(guī)模地直接利用太陽能還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現在已取得一定成果,只要不斷努力,必將會不斷有新的進展,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應用也將越來越廣泛。有人預言,到21世紀,太陽能將
中學物理教案優(yōu)秀2
教學目標:
1.知道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
2.理解重力勢能的意義及表達式,會用表達式進行計算。
3.理解重力勢能的變化和重力做功的關系。
4.知道重力勢能的相對性、標矢性、系統性。
教學重點:
重力勢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體重力勢能改變的關系。
教學難點:
重力勢能的相對性、標矢性和系統性。
教學方法:
實驗觀察法、分析歸納法、講練法。
教學用具:
質量相等的兩個鋼球和體積相同的一個塑料小球、沙盆、導學案、多媒體
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①播放視屏:打樁機的重錘從高處落下,把水泥樁打進地里。
、趯W生演示實驗:鋼球從高處自由落下,在沙盆中砸出小坑。
總結:
、僦劐N把水泥樁打進地里,說明重錘對水泥樁做了功。據功和能的關系,既然重錘可以對水泥樁做功,表明重錘具有能。實際上重錘在下落過程中把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再對水泥樁做功,把其打入地里。
、阡撉虮慌e高具有重力勢能,在下落過程中轉化為動能,再對細沙做功,砸出小坑。
提出問題:打樁、鋼球下落實驗說明了什么?
學生思考回答:打樁、鋼球下落實驗說明:物體由于 被舉高 而具有能量。這種能量叫做 重力勢能 。(引出重力勢能的概念。)
進一步提出問題:重力勢能與那些因素有關呢?
觀察實驗:重力勢能實驗。
學生思考回答:重力勢能的大小與物體的 質量 和 高度 有關。
那么,怎樣定量分析重力勢能與物體質量、高度的關系呢?讓我們帶著問題來共同學習本節(jié)內容。
。ǘ┬抡n教學
1、重力的功:
先讓學生預習,完成導學案復習內容。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重力的功”部分。一邊閱讀,一邊完成導學案知識。通過老師推導重力在這幾種不同情況下做的功,得出以下結論:(完成導學案填空)
。1)特點:物體運動時,重力對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點和終點的位置有關,而跟物體運動的路徑無關。
。2),其中、分別表示物體起點和終點的'高度。
由可見,物體的重力mg與它所在位置的高度h的乘積“mgh”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物理量。
2、課堂練習:
通過課堂練習,及時了解學生對重力做功的掌握情況。
某游客領著孩子游泰山時,孩子不小心將手中的皮球滑落,球從A點滾到了山腳下的B點,高度標記如圖7-4-1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從A到B的曲線軌跡長度不知道,無法求出此過程中重力做的功
B.從A到B過程中阻力大小不知道,無法求出此過程中重力做的功
C.從A到B重力做功mg(H+h)
D.從A到B重力做功mgH
3、重力勢能: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重力勢能”一段,完成導學案知識。
。1)定義: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量。
(2)大。旱扔谒苤亓εc所處高度的乘積。
。3)表達式:Ep=mgh。
。4)單位:焦耳,與功的單位相同。
。5)相對性:重力勢能總是相對選定的參考平面而言的(該平面常稱為零勢能面)。
。6)系統性:重力勢能是地球與物體所組成的系統共有的。
重點講解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系:
(1)表達式:WG=EP1-EP2=-ΔEp。
(2)兩種情況:
4、重力勢能的性質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相關內容,完成導學案內容:
1.相對性:重力勢能總是相對選定的參考平面而言的(該平面常稱為零勢能面)。
2.標矢性:重力勢能為標量,其正負表示重力勢能的大小。物體在參考平面上方時,重力勢能為正值;在參考平面下方時,重力勢能為負值。
3.系統性:重力勢能是地球與物體所組成的系統共有的。
5、課堂練習:
通過課堂練習,及時了解學生對重力勢能的掌握情況。
下列關于重力勢能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物體的位置一旦確定,它的重力勢能的大小也隨之確 定
B.物體與零勢能面的距離越大,它的重力勢能也越大
C.一個物體的重力勢能從-5 J變化到-3 J,重力勢能增 加了
D.在地面上的物體具有的重力勢能一定等于零4、典例探究
。ㄈ┱n堂小結
目的是讓學生再次回顧本節(jié)課所學的重點知識內容。內容如下:
一、重力做的功
1.特點:
只跟物體運動的起點和終點的位置有關,而跟物體運動的路徑無關。
2.表達式
WG= mgh=mg(h1-h(huán)2),其中h1、h2分別表示物體起點和終點的高度。
二、重力勢能
1.定義: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勢能。
2.大小:物體的重力勢能等于它所受重力與所處高度的乘積,表達式為Ep= mgh 。
3.單位:焦耳。
4.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系
(1)表達式:WG=EP1-EP2=-ΔEp。
(2)兩種情況.
。ㄋ模┎贾米鳂I(yè)
完成導學案“課后達標”作業(yè)。
板書設計:
。ㄎ澹┣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
通過圖片、講解等方式,講述我國科學家,利用科學技能,為國家科研、航天等領域做出的巨大貢獻,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樂于奉獻的精神。
教學反思:
略
中學物理教案優(yōu)秀3
教學目標
1.知道家庭電路的組成,安裝順序以及各部分電路元件的作用。
2.知道家庭電路的火線和零線,它們之間的電壓是220V。
3.通過學習熔絲的作用,體會物理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過程
為了便于同學們更好學習,本節(jié)內容分為兩大部分
(一)家庭電路的組成
。ǘ┤劢z的作用,下面采用自主學習方式來完成今天的學習任務。
自主學習
1.家庭電路各元件的安裝順序,各部分的作用。
2.家庭電路中的兩根電線,一根叫 線,另一根叫 線。
3.知道電能表作用是什么?知道電能表的讀數方法?根據電能表的參數“220V 10(40)A”。計算該能表的最大電功率是多少?
4.每一盞電燈一般都由一個開關控制。開關 在火線與電燈之間,為什么?
學生展示
1.家庭電路的組成:
2.進戶線及電壓
3.電能表作用、讀數、計算最大電功率,并與智能電能表進行比較。
4.總開關作用。
5.保護設備,空氣開關和漏電保護器。
補充強調
1.開關為什么要串聯在火線與電燈之間?
2.兩孔插座與三孔插座區(qū)別?P128閱讀材料
小結:
1.家庭電路由進戶線、電能表、總開關、保護設備、用電器、導線等組成。
2.進戶線分為火線和零線,電能表用來測量家庭消耗的電能,總開關的控制家庭電路的通斷。保護裝置保護家庭用電安全。
3.開關要和電燈串聯,開關要連在火線和電燈之間。
自主學習
1.造成家庭電路中電流過大的`原因有哪些?電流過大會造成什么危害?
2.保險絲在電路中的作用是什么?
3.如何選用保險絲?
實驗一、探究家庭電路中電流過大原因?學生總結得出結論。
實驗二、探究如何選擇熔絲。額定電流等于或稍大于電路最大的正常工作電流。
小結:
1.家庭電路中電流過大原因有總功率過大或短路。
2.熔絲作用:當電路中電流過大時自動熔斷,起保護作用。
3.熔絲有不同規(guī)格。選擇熔絲時應該使它的額定電流等于或略大于電路最大的正常工作電流。
中學物理教案優(yōu)秀4
一、教材分析
這節(jié)教材首先對人類認識“運動和力”的關系作了歷史的回顧,介紹了四位科學家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貢獻。然后講述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物體慣性的概念。這是初、高中知識相銜接的一節(jié)課程。學生已經了解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基本內容,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應以教材中有關“力是運動的原因還是改變運動的原因”這一問題認識的發(fā)展歷史為線索,以科學思想、科學方法教育與思維能力?
教學的側重點應放在理解人類認識“運動和力”的關系研究、思考、推理過程,學習科學研究中常用的理想實驗方法。在牛頓第一定律內容的學習上,注重知識的理解及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為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思維的積極性,本課采取學生自主探究模式組織教學。
二、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新課:運動的起因是什么
(一)學生閱讀歷史的回顧并找出四位科學家關于力和運動的觀點
這塊內容中有些知識點學生是已知的,也有未知的,但學生都看得懂,所以就由學生來完成,同學們相互補充,教師只起到歸納總結的作用。
1.亞里士多德: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現象:在平路上人推車,車才能運動,人停止用力,車子就要停下來。
2.伽利略:水平面上物體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摩擦的作用,如果沒有摩擦,水平面上物體一旦具有某一速度物體將保持這一速度運動下去。
笛卡兒:如果沒有其它原因,運動物體將繼續(xù)以同一速度沿著一條直線運動,即不會停下來,也不會偏離原來的方向。
牛頓:一切物體總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tài)為止。
(二)問:以上四位科學家每一位都把人類的認識向前推進了一步,試分析每人推進的一步體現在哪里??
a)亞里士多德的貢獻:通過直覺的觀察提出問題為科學家的研究確立了課題。
b)伽利略的貢獻:
(1)伽利略發(fā)現了不易直覺的摩擦力,改變了亞里士多德根據直接經驗得出的直覺結論提出運動不需力維持;
(2)思維代替直覺認識宇宙。
c)笛卡兒的貢獻:
(1)明確勻速直線運動;
(2)指出速度改變是有原因的。
d)牛頓的貢獻:
(1)推廣到一切物體;
(2)提出靜止;
(3)明確力的作用。
關于誰的貢獻大,學生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教師也無需給出一個正確的結論。但是通過對物理學歷史發(fā)展過程的考察,對四位科學家貢獻的`探究,它將有助于學生了解物理學家認識和發(fā)現物理定理、定律的基本方法。從而“以史為鑒”,培養(yǎng)他們以物理學家認識世界本來面目的方式去認識世界。在一定意義上,通過對規(guī)律認識的歷史的還原,對學生進行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論的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這是設計此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本節(jié)課的亮點所在。
在該塊教學內容中學生未知的是關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教師要采取的教學方法是采用設計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學會自己分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具體可如下操作。
提問:伽利略用什么方法證明物體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呢?
演示說明:設置一個向下的斜面,再圓滑地連一個向上的斜面。然后拿一個小球放在斜面某點上,由靜止運動下來,它將沖上另一斜面。
教師設疑:它能“沖”到哪里,它能回到原來高度嗎?如果光滑,結果怎樣?
教師通過一系列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通過實驗發(fā)現,它升不到原來的那個水平高度,這是因為摩擦較大。若換一個摩擦較小的斜面,可以看出,它就較接近那個水平高度。若摩擦越小,就越接近。這是實驗事實?茖W推理:依據這可靠的實驗事實為基礎,然后沿著摩擦力越來越小的發(fā)展趨勢,去科學推理——假如摩擦非常非常的小、以至于沒有摩擦,那小球將非常非常接近——以至于達到原來水平高度。這是一種理想的實驗情景,即小球沿著光滑的斜面總能上升到原來的高度。教師指出“假設”兩個字用得很好,它對物理結論進行合理的外推,其結論的得出符合邏輯。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傾角越小,小球為達到原來的高度所通過的路程就越長;傾角越小,通過的路程就越長。然后,我們再去科學推理,假如它最?
教師總結:“理想實驗”雖然也叫實驗,但它不等同于科學實驗。真實的實驗是一種實踐活動,而“理想實驗”則是一種思維活動,是由人們在抽象思維中設想出來而實際上無法做到的“實驗”。并指出理想實驗是以真實的科學實踐為基礎,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對實際過程做出了更深入的抽象分析。理想實驗是以正確的邏輯法則為依據的。它是自然科學理論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三)演示氣墊導軌實驗
氣墊導軌實驗是學生未知的實驗,所以采用的方法是由師生共同操作完成,教師介紹實驗裝置及裝置的特點,由學生來推動氣墊導軌上的物體,觀察它的運動,進一步地幫助學生加深理解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四)讓學生們仔細閱讀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并思考定律包含的幾層含義
在進行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時,不能只滿足于學生能復述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還應幫助學生理解牛頓第一定律所包含的幾層意思。定律的理解是未知的,但可以在教師的啟發(fā)下,通過學生們相互討論、自主探究、教師補充共同完成下面的三層含義。
1.描述了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的運動規(guī)律
牛頓第一定律描述了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或者所受的合外力為零時,物體將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
2.闡明了力的科學定義
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它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即產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產生和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3.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的性質,揭示了物體普遍具有的屬性——慣性。
(五)學生聯系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自己分析慣性問題
中學物理教案優(yōu)秀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知道動能、勢能的概念。
。2) 在探究實驗中掌握影響動能、勢能的因素。
。3) 用能量的初步知識理解分析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 通過觀察認識動能、勢能的存在。
(2) 通過歸納概括得到動能、勢能的概念。
(3) 在探究實驗中總結影響動能、勢能的因素。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科學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fā)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tài)度。
二、教學重點:
(1) 動能和勢能的概念;
(2) 動能、勢能的影響因素。
三、教學難點:
動能、勢能大小的影響因素
四、實驗器材:
玩具小車、玩具小球、雞蛋、沙土、小桌、彈簧、斜面、小鋼球、塑料球等。
五、教學過程:
。ㄒ唬、引入新課
實驗演示:玩具小車推著小球前進,舉高的砝碼砸碎盒子里的雞蛋,壓縮的彈簧恢復原狀時推動小球前進,以及白板上展示的風推帆船前進,舉高的重錘砸樁,拉彎的弓射箭等圖片引出能量的定義。
。ǘ┬抡n講解
1、能量:物體能夠對外做功就說這個物體具有能量。
2、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
[老師引導]:對比、分析課前的演示實驗,以及白板上風吹帆船前進、舉高的重錘砸樁、拉彎的弓射箭三幅圖片,把能量細分,得出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概念。
[學生總結]:動能: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
重力勢能: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勢能。
彈性勢能:物體由于發(fā)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叫彈性勢能。
勢能:把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又叫做勢能。
[學生練習]:學以致用,相應習題的練習使學生加深對各種形式的能的理解。
3、探究動能大小的影響因素
[提出問題]:有的物體動能大,有的物體動能小,你能猜想一下動能的大小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活動]:學生前后四個人一組討論、分析猜想得出,動能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質量、運動的速度有關。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現在我們利用桌上的斜面、小球、小方塊來探究動能的大小是否與物體的質量、運動的速度有關。學生前后四個人一組,討論、交流這個實驗應該怎樣做?三分鐘后大家一起來分享討論結果。
[學生活動]:小組分享討論結果,并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實驗中注意的一些問題。
(1) 動能的大小可能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因素有關,在實驗中用到的實驗方法?(答:采用控制變量法。)
。2) 實驗時如何比較動能的大?(答:使小球從斜面滑下,看物塊被撞擊的距離,被撞的距離越長,運動小球所具有的動能就越大。)
(3) 如何控制小球的速度相同?(答:使它們分別從斜面的同一高度滾下。)
。4) 如何改變小球的速度?(答:使小球從斜面的不同高度滾下。)
[動手探究]:某一小組學生講臺上演示實驗后得出結論。
[交流結論]:質量相同時,速度越大,物體的動能越大;
速度相同時,質量越大,物體的動能越大;
4、探究重力勢能大小的影響因素
[提出問題]:剛才我們的演示實驗:舉高的砝碼能把雞蛋砸碎,以及舉高的重錘砸樁,想想重力勢能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活動]:學生前后四人一組,分析、討論得出重力勢能大小可能與被舉的高度和物體的.質量有關。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利用老師提供的一盤沙土、大小砝碼、木頭小桌,同學們前后四人一組,想一想這個實驗應該怎樣做?實驗方法是什么?怎樣比較物體重力勢能的大。咳昼娭蠓治鲇懻摻Y果。
[學生活動]:小組分享討論結果,并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實驗中注意的一些問題。
。1) 重力勢能的大小可能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因素有關,在實驗中用到的實驗方法?(答:采用控制變量法。)
。2) 實驗時如何比較重力勢能的大小?(答:使砝碼從某一高度砸下,看桌腿陷進沙子里的程度,陷的越深,說明被舉高的砝碼所具有的重力勢能就越大。)
[動手探究]:某一小組學生講臺上演示實驗后得出結論。
[交流結論]:高度相同時,質量越大,重力勢能越大;
質量相同時,高度越高,重力勢能越大;
5、探究彈性勢能大小的影響因素
[提出問題]:剛才我們的演示實驗:壓縮的彈簧去頂小球,以及拉彎的弓射箭,想想彈性勢能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活動]:學生前后四人一組,分析、討論得出彈性勢能的大小可能與彈性形變的程度有關。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利用老師提供的彈簧、小車、小球等,同學們前后四人一組,想一想這個實驗應該怎樣做?實驗方法是什么?怎樣比較物體彈性勢能的大。咳昼娭蠓治鲇懻摻Y果。
[學生活動]:小組分享討論結。
[動手探究]:某一小組學生講臺上演示實驗后得出結論。
[交流結論]:彈性勢能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程度有關,彈性形變的程度越大,物體的彈性勢能就越大。
。ㄈ┱n堂小結
。1)能量:物體能夠對外做功就說物體具有能力;
。2)能量的分類:動能和勢能,勢能又分為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
。3) 動能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有關,物體的質量越大,速度越大,其具有的動能就越大。
。4) 重力勢能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和被舉高的高度有關,物體的質量越大,被舉得越高,其具有的重力勢能就越大。
(5) 彈性勢能的大小與物體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程度有關,物體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程度越大,其具有的彈性勢能就越大。
。ㄋ模┎贾米鳂I(yè):
課后動手動腦學物理。
六、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我從演示實驗引入,加深學生對動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概念的理解,隨后緊跟著相應習題的練習,可以更好的掌握它們之間的區(qū)別。進一步啟發(fā)學生設計實驗,探究三種形式的能量分別與什么因素有關,學生以小組形式展開討論、交流可以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學生上講臺自己動手做實驗,可以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能力。
中學物理教案優(yōu)秀6
教學目標
了解內能的實際利用,知道內能的利用與環(huán)境保護的關系
能力目標
通過內能的利用和環(huán)境保護的關系的學習,提高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
情感目標
聯系能量轉化和守恒的關系,感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思想,建立發(fā)展的觀念
教學建議
本節(jié)的教學要注重科技和社會的聯系,避免孤立的學習,要注意聯系實際和社會實踐
在內能的利用的發(fā)展上,可以提出問題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師提供的一些資料學習
環(huán)境保護的學習,可以教師提出課題,學生查閱資料,從信息中學習,提高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課題】
內能的利用和環(huán)境保護
【重難點分析】
利用內能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保護環(huán)境的措施及其意義
【教學過程設計】
內能的利用和環(huán)境保護
方法1、學生閱讀教材,教師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內能利用及環(huán)保有關的材料,教師提出一些問題,學生閱讀時思考,可以有: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是什么;大氣污染的危害是什么;解決大氣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國利用內能的發(fā)展歷程是什么;各種內能的利用方式對環(huán)境保護的作用是什么.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采用實驗探究和信息學習的方法.實例如下
實驗探究:調查附近的工廠在利用內能進行生產上是如何進行的',對于環(huán)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減小對環(huán)境的影響.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實地考察,寫出調查報告,分析的結論等.
實驗探究(另一例):調查社區(qū)中是如何利用內能的,調查本地區(qū)近三十年中利用內能來取暖的發(fā)展情況,咨詢和分析現在的取暖和今后的發(fā)展方向.同樣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實地考察,分析并得出調查報告和結論.
信息學習:網上查閱有關內能的利用,環(huán)境保護,及內能利用對環(huán)保的影響等方面的資料,并得出自己的結論,小組討論.這種學習是為了形成學生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
【板書設計】
第六節(jié) 內能的利用和環(huán)境保護
1.內能的利用
2.環(huán)境保護的問題
探究活動
利用信息學習:溫室效應和熱島效應
【課題】
溫室效應和熱島效應
【組織形式】
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流程】
制訂子課題;制訂查閱和查找方式;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
嘗試對溫室效應、熱島效應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要注意在收集足夠材料的基礎上分析。
【備注】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發(fā)現共性和差異。
3、發(fā)現新問題。
【中學物理教案優(yōu)秀】相關文章:
初中物理教案優(yōu)秀09-01
(優(yōu)秀)初中物理教案07-18
初中物理教案(優(yōu)秀)10-22
【優(yōu)秀】初中物理教案05-23
高二優(yōu)秀物理教案優(yōu)秀11-21
高二優(yōu)秀物理教案優(yōu)秀12-15
高中物理教案優(yōu)秀09-26
高一物理教案優(yōu)秀11-18
初中物理教案優(yōu)秀15篇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