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成人福利亚洲精品_亚洲熟妇AV无人区一区_亚洲午夜成人精品无码浪潮_极品熟妇无码AV在线少妇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shù)學教案>小學數(shù)學教案

小學數(shù)學教案

時間:2023-08-21 09:42:07 數(shù)學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數(shù)學教案【范例8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shù)學教案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數(shù)學教案【范例8篇】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1

  一、教學內容:

  找規(guī)律

  二、教學目標:

 、蓖ㄟ^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初步認識顏色,圖形、物品的排列規(guī)律,會根據規(guī)律指出下一種顏色、物品及圖形。

  ⒉通過涂色、擺學具、布置教室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初步觀察、推理和動手操作等能力,提高學生合作交流與創(chuàng)新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⒈通過涂色找出顏色的交替規(guī)律。

 、餐ㄟ^操作找出圖形的排列規(guī)律,加深對圖形排列規(guī)律的認識。

  難點:通過涂顏色而不是擺卡片找出圖形的排列規(guī)律。

  四、教具、學具的準備:

  教師準備彩旗和五角星,學生準備塑料片。

  五、教學過程:

 、鍎(chuàng)設情境,激情引入。

  師事先布置好教室,掛上彩旗和五角星。

  :小朋友們最喜歡過什么節(jié)日?

  生:新年、圣誕節(jié)、“六一”兒童節(jié)……

  師:“六一”兒童節(jié)是我們小朋友自己的'節(jié)日,馬上就要到了,我們班準備開聯(lián)歡會慶祝;所以老師打算用這些彩旗和五角星來布置一下教室,你們學得好看嗎?(……)為什么你們會覺得這樣掛好看呢?它們是不是隨便掛的啊?(……)它們都是按照一定的順序來掛的,是有規(guī)律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找規(guī)律。(板書——找規(guī)律)

  ㈡引導探索,認識規(guī)律

  ⒈師指著彩旗:老師的彩旗還沒掛完,要在這最后再掛上一面,你們猜猜,會是什么顏色?

  ⒉生猜中顏色(黃色)。

 、硯煟簽槭裁茨銈兌疾曼S色呢?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2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我們生活在一個變化的世界里,周圍的一切都在發(fā)生著變化,如溫度的變化、速度的變化、物價的變化、季節(jié)的變化、身高體重的變化等。從數(shù)學的角度探索現(xiàn)實世界中的變化及變化規(guī)律,研究變量和變量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從常量的世界進入了奧妙無窮的變量的世界,開始接觸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現(xiàn)實世界、預測未來。

  函數(shù)是刻畫變量之間關系的數(shù)學模型。函數(shù)的核心是把握并刻畫變化中不變其中變化的是過程,不變的是規(guī)律(關系)。函數(shù)的定義通常有兩種:即變量說和對應說,變量說便于從宏觀上動態(tài)地把握,對應說便于從微觀上靜態(tài)地認識;函數(shù)常用的表示方法有:語言描述法、解析式表示、表格表示和圖像表示。函數(shù)思想在小學階段強調的是滲透,教師應創(chuàng)設變化的過程;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本性,讓學生于變中把握不變。

  二、教學背景分析

  1、 學習內容分析

  變化的量是在學習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的一節(jié)準備課。函數(shù)是研究現(xiàn)實世界變量之間關系的一個重要模型,從數(shù)學的角度研究變量和變量之間的關系,將有助于人們更好的認識世界、預測未來,而本單元的正比例、反比例就是兩個重要函數(shù)。對函數(shù)的學習是中學階段的一個重要內容,然而國際數(shù)學發(fā)展的趨勢表明:對于變量之間關系的探索、描述應從小學非正式的開始,豐富早期對函數(shù)的經歷是十分重要的。同時,研究現(xiàn)實世界中的變化規(guī)律也使學生從常量的世界進入了變量的世界,開始接觸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變量,有些變量之間是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的(一個變量隨著另一個變量的變化而變化),所以教材在變化的量這一課中,設計了三個具體情境,使學生在觀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體會變量與變量之間相互依賴的關系,嘗試對這些關系進行大致的描述,體會函數(shù)思想。

  在正式學習正比例、反比例之前,結合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具體情境,使學生了解生活中存在著很多變化的量,初步體會變量之間的關系,并嘗試對這些關系進行大致的描述,為后面學習正比例、反比例提供豐富的知識背景,使學生學習正比例、反比例時不再覺得抽象難懂,也有利于學生函數(shù)思想的形成。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對函數(shù)內容的學習從實際背景和生活經驗開始,經歷數(shù)學化的過程,并逐步向廣度和深度兩個方向拓展,小學主要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初步模型,到中學逐步上升到嚴謹、抽象的數(shù)學概念。

  2、 學生情況分析

  其實以前學生學習的一些基本的數(shù)量關系(速度、時間、路程和單價、數(shù)量、總價等)、探索數(shù)和形的變化規(guī)律、字母表示數(shù)以及五年級和六年級上學期的看圖找關系,已經為學生積累了研究變量之間關系的經驗。本節(jié)課的目標之一要讓學生體會生活中存在著大量互相依賴的變量,對這些變化的量有一個整體的結構化的認識,知道可以多種形式表示變量間的關系,并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它們之間的關系。雖然學生有了一些變量的生活經驗,但是從數(shù)學的角度學生對具體情境中相互依存的兩個變量能感悟多少呢?為此,我對六(5)班37名學生做了前期調查問卷測試,結果分析如下:

  問卷試題:在一次實驗活動中,小青記錄了一壺水加熱過程中水溫變化的情況,數(shù)據如下:

  水加熱過程中水溫變化記錄

時間(分)012345678910
水溫(℃)2022

25



30405063758596100

  (1)上表中哪些量在發(fā)生變化?

  (2)說一說水燒開之前水溫是如何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

  (3)你還能舉出我們生活中變化的量的例子嗎?試著寫出幾個

  測試結果分析:

(1)回答只有水溫一個量變化的(2)不能描述水溫隨著時間變化而升高的(3)舉例直說事物名稱沒有描述關系變化
8人8人15人
占全班22%占全班22%占全班41%

  從分析數(shù)據可以看出,正如開始我們所說,我們生活在一個變化的世界里,學生能感受到周圍的一切都在發(fā)生著變化,如溫度的變化、速度的變化、物價的變化、季節(jié)的變化、身高體重的變化等。但是有接近一半的學生還不能從數(shù)學的角度探索現(xiàn)實世界中的變化及變化規(guī)律,不能感悟到很多變量和變量之間的相互依賴的關系。學生還沒有從常量的世界進入奧妙無窮的變量的世界,開始接觸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因此更加突出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3、 教學手段說明

  分類思想是根據數(shù)學本質屬性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將數(shù)學研究對象分為不同種類的一種數(shù)學思想。分類以比較為基礎,比較是分類的前提,分類是比較的結果。數(shù)學中的分類思想,是根據數(shù)學對象本質屬性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將其分成幾個不同種類,進行研究從而解決問題的一種數(shù)學思想。它既是一種重要的數(shù)學思想,更是一種重要的數(shù)學邏輯方法。本節(jié)課將在分類辨析中比較,使學生對變量之間相互依賴關系的理解水到渠成。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體會生活中存在著大量互相依賴的變量,對這些變化的量有一個整體的結構化的認識,知道可以多種形式表示變量間的關系,并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它們之間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具體情境中,借助數(shù)據和圖像的深入分析,整體感知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的變化情況,初步探究它們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3.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體驗數(shù)學和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主動嘗試用數(shù)學的方法和語言進行交流和分析,體會函數(shù)思想。

  教學過程:

 。、導語:兒子過7歲生日時,我們?yōu)樗c上了生日蠟燭,過了一會兒,我兒子突然喊起來:媽媽,我發(fā)現(xiàn)蠟燭越來越短了!我隨口說道:當然了,蠟燭燃燒的越多,剩余的自然就越短。

  這個情境中有沒有哪兩個量變化關系特別密切呢?

 。、你能舉出一個像這樣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跟著變化的例子嗎?(讓學生說說生活中變化的量)

  同學們都很善于觀察,發(fā)現(xiàn)在生活中有很多變化的量,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些變化的量。(板書:變化的量)

 。ㄒ唬┏醪礁兄貌煌男问奖硎镜淖兓牧

  老師也收集了一些我們身邊變化的量的例子,請你看一看每一個情境中有哪兩種變化的量?它們又是如何變化的呢?先獨立觀察、思考,再小組內交流。

  學生小組內討論,教師巡視。

  全班交流:請針對你感興趣的一個情景說一說。

 。ǘ┱w感知,根據變化的趨勢分類

  我們發(fā)現(xiàn)剛才的每個情境中都存在兩種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會隨著發(fā)生變化。這些情境中有的量的變化關系具有共同的特點,請你嘗試按照這樣的標準進行分類。先思考,再小組交流。將同類的序號填在表格內,并簡單寫寫每一類的特征。

  小組匯報,[板書分類序號、特點]

  小結:小明的體重和年齡的變化實際是有規(guī)律的,只不過規(guī)律不明顯,受是知識和方法的限制,我們現(xiàn)在還研究不了,將來到了高中,我們可以繼續(xù)研究。駱駝的變化呈現(xiàn)周期性規(guī)律,1個周期就是24小時。

 。ㄈ┥钊胙芯窟f減的變量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今天我們就按照這種分類方法繼續(xù)深入研究變化的量,你們一定會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

  剛才,我們將1和2分成了同一類,雖然都是一個量增加,另一個量就減少,但它們還是有區(qū)別的。

  讓我們來一起深入研究一下這兩組(一增一減)變化的量,老師給大家提供了一些學習材料(作業(yè)紙)小組合作,用你們喜歡的方法進行研究。再整體觀察分析,看看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1.匯報交流。

  學生預設:從表格和圖象兩方面闡述,

  小結:從表格中的數(shù)據能看出,同樣是一增一減,燃燒長度和剩余長度是和不變(課件)。分的杯數(shù)和每杯的量是乘積不變(課件)。

  從圖象中也能看出這兩種關系(課件)。并且同學們還發(fā)現(xiàn)蠟燭燃燒是有盡頭的,圖象是一條線段。而水是分不完的,圖象無限趨近橫軸,但不與橫軸相交。

  看來在變化的量中,還有不變的量,這個不變的量,決定了兩個變化的量的關系,決定了他們的變化趨勢。

  2.總結方法

  我們剛才觀察兩種變化的量時,你們都采用了什么方式進行的研究呢?他們有什么優(yōu)勢呢?(圖象直觀,便于觀察整體的變化趨勢,表格準確,可以借助數(shù)據進一步計算深入分析)

  三、機動:對同增類的分析

  剛才在分類時候,大家都同意將34分成一類,認為兩個量的變化是同時增加的,你打算采用哪種方法進行研究呢?老師也給大家準備了研究材料,小組合作,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

  四、小結全課

  1、這節(jié)課就要結束了,能談談這節(jié)課你的感受或問題嗎?

  2、其實我們今天研究的這些變化的量,都是我們以前已經知道并應用過的,例如正方形的周長和長方形的面積都是是我們三年級學過的內容,包括其他的情境中的變量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今天我們從量的變化的角度出發(fā),將數(shù)據和圖形結合在一起觀察分析,通過一次次的分類,發(fā)現(xiàn)在我們熟悉的這些規(guī)律中蘊含著更多的奧秘。同學們,其實變化的量中還有更多規(guī)律等著你們去發(fā)現(xiàn),去探索。

  五、學習效果評價分析

  課后學生是否能從具體情境中發(fā)現(xiàn)相互依存的兩個變量,并能用不同方式(語言、表格、圖像或關系式)來描述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第41~42頁例9、例10和“練一練’’,第45頁練習七第1~2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認識公因數(shù)和最大公因數(shù),能用列舉的方法求100以內兩個數(shù)的公因數(shù)和最大公因數(shù),能通過直觀圖理解兩個數(shù)的因數(shù)及公因數(shù)之間的關系。

  2.使學生借助直觀認識公因數(shù),理解公因數(shù)的特征;通過列舉探索求公因數(shù)和最大公因數(shù)的方法,體會方法的合理和多樣;感受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能有條理地進行思考,發(fā)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學生主動參加思考和探索活動,感受學習的收獲,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求兩個數(shù)的公因數(shù)和最大公因數(shù)。

  教學難點:

  理解求公因數(shù)和最大公因數(shù)的方法。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鋪墊準備

  1.直觀演示,作好鋪墊。

  出示邊長6厘米和邊長5厘米的兩個正方形。

  提問:觀察這兩個正方形,哪一個能正好分成邊長都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

  2.引入新課。

  談話:根據上面我們看到的,如果一個長度是原來邊長的因數(shù),就能正好全部分割成小正方形。現(xiàn)在就利用這樣的認識,學習與因數(shù)有密切聯(lián)系的新內容,認識新知識,學會新方法。

  二、學習新知

  1.認識公因數(shù)。

  (1)出示例9,了解題意。

  啟發(fā):觀察正方形紙片的邊長和長方形的長、寬,哪種紙片能把長方形正好鋪滿,哪種不能正好鋪滿?先在小組討論,說說你的理由。

  交流:哪種紙片能把長方形正好鋪滿,哪種不能?你是怎樣想的?

  結合交流進行演示,引導觀察用正方形紙片鋪的結果,理解邊長6是長方形兩邊12和18的`因數(shù),能正好鋪滿;(板書:12÷6=2 18÷6=3)邊長4是12的因數(shù),但不是18的因數(shù),就不能正好鋪滿。(板書:12÷4=3 18÷4=4......2)

 。2)啟發(fā):想一想,還有哪些邊長是整厘米數(shù)的正方形,也能把這個長方形正好鋪滿?為什么?先獨立思考,再和同桌說一說,并說說你的理由。

  交流:還有哪些邊長整厘米數(shù)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鋪滿?你是怎樣想的? 你發(fā)現(xiàn)正方形邊長的厘米數(shù)符合什么條件,就能把這個長方形正好鋪滿?

 。3)引導:現(xiàn)在你發(fā)現(xiàn),哪些數(shù)既是12的因數(shù),又是18的因數(shù)?

  指出:大家發(fā)現(xiàn),1、2、3、6這幾個數(shù),既是12的因數(shù),又是18的因數(shù),也就是12和18公有的因數(shù),我們稱它們是1 2和18的公因數(shù)。(板書)

  追問:4是1 2和18的公因數(shù)嗎?為什么不是?

  2.求公因數(shù)。

  (1)出示問題。

  引導:我們已經知道,兩個數(shù)公有的因數(shù),是它們的公因數(shù)。那如果已知兩個數(shù),你能不能找出它們所有的公因數(shù)呢?接著看一個問題。

  出示例10,讓學生明確要找出8和1 2的所有公因數(shù),并找出其中最大的一個。

 。2)探索方法。

  引導:先想想怎樣的數(shù)是8和12的公因數(shù);再想怎樣可以找到8和12的公因數(shù)。和同桌商量商量,找出它們的公因數(shù),并找出最大的一個。

  學生思考、嘗試,教師巡視、指導。

  交流:你是怎樣找8和12的公因數(shù)和最大的公因數(shù)的?

  結合交流,引導學生理解不同思考方法:(在交流中板書過程)

 、 分別找出8和12的因數(shù),再找公因數(shù),并確定最大的一個。

 、谙日页8的因數(shù),再從8的因數(shù)里找1 2的因數(shù),并確定最大的一個。 提問:為什么可以這樣找8和12的公因數(shù)?

 、巯日1 2的因數(shù),再從1 2的因數(shù)里找8的因數(shù),并確定最大的一個。 追問:這種方法是怎樣想的?

  小結

  3.用集合圖表示公因數(shù)。

  出示兩個圈:8的因數(shù) 12的因數(shù)(圖略) 讓學生分別說出8和12的因數(shù),教師板書。

  引導:如果要在圖里既看出8的因數(shù)和12的因數(shù),又能把公有的因數(shù)寫在共同的部分,這兩個圈怎樣合并到一起比較合適?小組里討論討論。

  4.回顧內容。

  提問:回顧今天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哪些內容?(板書課題) 什么是公因數(shù)和最大公因數(shù)?

  三、鞏固深化

  1.做“練一練”第1題。

  2.做“練一練”第2題。

  3.做練習七第1題。

  學生練習,指名板演。檢查板演過程,說明最大公因數(shù);有錯訂正。

  4.做練習七第2題。 讓學生直接寫出得數(shù)。

  提問:能根據算式說說哪個數(shù)是哪個數(shù)的因數(shù)或倍數(shù)嗎?

  四、小結收獲

  提問:今天這節(jié)課你收獲了什么?在學習過程中你還有哪些體會?<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會看鐘表上的半時。

  2. 培養(yǎng)學生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生活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整時與半時的區(qū)別,半時的兩種寫法。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鐘表模型、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整時的認識。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師:同學們,聽聽這是什么聲音,小紅什么時刻起床了呢?

  生:7時。

  師: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7)

  師:現(xiàn)在小紅都上學去了,麗麗還在睡覺,現(xiàn)在又是什么時刻了?

  這時,有部分同學已認識了半時,能說出七時半了。

  導出課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新課,認識半時吧。

  三、觀察發(fā)現(xiàn),獲得新知

  1.教授8:00—8:30

 、 分針的位置

  師:(課件出示8時的鐘面)這是什么時刻?你是怎么認的?

  師:大家仔細觀察,分針現(xiàn)在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課件出示)再看一遍,看仔細了,分針所在的位置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分針以前指著12,現(xiàn)在指著6了)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還有誰能像他這樣說一說。(多請學生說一說分針現(xiàn)在所在的位置,有助于學生對半時的記憶)

  師:當分針指著6時。我們可以用幾時半來表示。那到底這是幾時半呢?再接著觀察時針的變化吧!

 、:時針的位置

  師:(課件出示)時針所在的位置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現(xiàn)在的時針指著幾呀?(時針之前是指著8,現(xiàn)在指著8和9的'中間)

  師:你說的真好!還有誰能說?(多讓學生說一說,從而能更好的引導學生理解并能準確的認出半時)

  師:是呀,指著8和9的中間,那這是8時半,還是9時半呢?(有人會說8時半,有人會說9時半)

  師:過了8沒有?到了9沒有?既然過了8沒有到9那就是幾時半哦?

  師小結:既然過了8沒有到9那它就是8時半。

 、:半時的兩種寫法

  師:說著說著,8時半也來到了我們課堂中間,我們一起把它請出來吧!

  師:8時半時,分針指著幾呀?(6)時針過了幾呀?(8)就是8時半。(邊說邊把相應的文字貼在黑板上)誰能完整的說一說?和你的同桌說一說。全班齊說。

  師:我們一起來寫一寫吧!先用漢字來寫8時半(學生書空)

  師:再用電子表的形式來表示,8:30(強調:它和我們學過的整時不一樣,我們用兩個0來表示整時,用30來表示半時)怎么讀呢?聽清楚了,8時30分。(齊讀8時30分,書空8:30)

  小結:8時半和8:30都是表示當分針指著6,時針過了8的這個時刻。

  三.知識鞏固,動手操作

  1. 練習鞏固

 。ㄕn件出示三個鐘面)

  師:和你的同桌說一說,分別是什么時刻?并說出你是怎么認的?(同桌合作討論)

  生匯報。

  2. 動手撥一撥

 。ㄕn件了出示三個不同的時間)

  師:請同學們根據課件的時間,分別撥出三個不同的時間,請拔的時候注意時針和分針的位置變動。

  四.聯(lián)系生活,討論合作

  1. 師:經過上一次的遲到,麗麗也不敢遲到了,麗麗學會了每天都是按計劃做事的,什么時刻做什么事情?纯,她現(xiàn)在是怎么合理安排時間的。(課件出示做一做麗麗的作息時間圖)

  先請學生說出第一幅麗麗上學圖的時刻及認鐘方法,課件出示兩種寫法。

  2. 師:請你完成書第93頁的做一做,根據鐘面寫出相應的時刻?凑l做得又對又快!(師巡視指導)

  生匯報

  五.拓展應用,升華總結

  1、出示課件趣味故事,小豬的一天。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5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能夠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關系。

  (2)鞏固復習有關百分數(shù)、折扣、納稅等知識,拓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與策略。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分析、計算、比較、符號化、概括等過程,體會數(shù)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增強學生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學會優(yōu)化存儲計劃。

  [重點難點]

  重點:認真地分析數(shù)量關系,正確地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相關的問題。

  [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從日常的生活實際出發(fā),了解學生到銀行日常辦理的一些業(yè)務,和存儲的相關資料

  師:請問大家有去過銀行嗎?(有)

  師:我們一般去銀行會做什么?(存錢、取錢)

  介紹兩個實例,張先生和李先生都分別存了20萬進銀行,存期都是三年,三年后張先生獲得本息共23萬,李先生獲得本息共21.5萬。并進行提問:知道為什么嗎?

  學生能快速的說出是因為利息不同,

  此時老師追問:為什么利息會不一樣呢?(存款的種類不一樣)

  由此引出存款的種類不同,利率不同,到期所獲取的收益也不同。

  【設計意圖:1、把生活中的實例融入到本課教學內容,讓數(shù)學與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讓生知道生活處處有數(shù)學。2、通過成年人的存款經歷,學生進行討論,增加學習趣味性。】

  二、復習

  如何計算利息,并說說影響利息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學生輕易的能回答出:利息=本金×利率×時間(板書),三個因素都能影響利息的多少。

  【設計意圖:1、回憶利息的計算公式,為下面計算利息作鋪墊。2、利率影響了利息的多少,突出選擇存款類型的重要性!

  三、新授

  1、直接出示本課的主題圖,并讓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閱讀相關材料。

  生1:我準備給兒子存一萬元,供他六年后上大學。

  生2:怎樣存款收益呢?

  生3:現(xiàn)在有一種教育儲蓄存款,存期分為一年、三年、六年,并且教育儲蓄免征儲蓄存款利息所得稅。

  生4:購買國債也免征利息稅。

  2、知識梳理,找到條件與問題。

  師:那么現(xiàn)在我們來整理一下,我們這節(jié)課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有哪些條件?

  本金:10000元 存期:6年 用途:子女教育 問題:怎樣存款收益?

  【設計意圖:梳理題目的條件及問題,為學生判斷選取存款方式提供有力的證據,讓生更加了解目標,并進行解決本課問題!

  3、解決問題

  (1)定期存款

  教師要提醒學生,這些錢的用途是子女教育,一般是比較穩(wěn)定的,短時間都用不上。所以讓學生在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選取合適的存款類型。(學生便主動放棄選用活期存款)

  此時教師出示銀行利率表:并跟學生介紹活期存款的利率比較低,而且還要征收利息所得稅,不劃算。

  師:那么我們現(xiàn)在來研究一下定期存款吧!剛剛都已經通過主題圖得知存期是六年,那這六年可以怎么分配呢?請同學們根據銀行利率表來分配一下存期,可以怎樣存。

  一個學生回答以后,其它都已經知道怎么思考分配存期,便可以分小組進行討論存款方案,并算出根據方案所能得到的利息。并提醒學生,定期存款也是需要征收利息稅的。

  學生算完以后,進行匯報,并選取方案。

  【設計意圖: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把課堂交給學生,小組合作,自主討論定方案,自主計算利息并互相對答案檢驗,更能體現(xiàn)團隊合作在學習上的重要性】

  (2)國債和教育儲蓄

  教育儲蓄:

  師:剛剛我們還了解到,除了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外,還有國債和教育儲蓄。

  出示教育儲蓄的相關資料,并讓學生仔細閱讀,了解一年和三年按照定期的利率進行計算,六年的按照定期存款五年期的利率進行計算,教育儲蓄免征利息稅

  國債:

  教師出示國債資料,并讓學生了解國債,知道國債是一種國家發(fā)行的債券,它也分為三年期和五年期。利率分別是多少,并知道國債的利率比定期存款的利率還要高,而且國債也是免征利息稅的。

  定方案,算利息,比較后選取存儲方案:

  小組進行討論存款方案,并算出根據方案所能得到的利息。

  老師巡視課堂,看學生定下了那些存儲方案,并進行計算指導。

  小組匯報方案,并說出本方案所獲得的利息分別是多少。

  最后老師把所有方案所獲得的利息列舉出來,并讓學生選取的存儲方案。

  【設計意圖: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把課堂交給學生,小組合作,自主討論定方案,自主計算利息并互相對答案檢驗,更能體現(xiàn)團隊合作在學習上的重要性】

  四、總結并出示課題

  師: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

  生:如何存款

  師:那怎樣的存款方式才是最合理的呢?是不是利益越大就越好呢?

  生有的說是,有的說不是。(此時出示本科課題“合理存款”)

  此時師再舉簡單例子1:如果只有10000元,而且生活還有用錢的,能不能直接把錢全部存定期6年?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說明。簡單例子2:如果有100000元,平時不怎么用錢的,能不能拿10000元存進銀行進行定期存六年?

  最后總結:合理存款,并不是利息越多越好,要結合實際選擇最為符合自己的存款類型才是最為合理的。

  【設計意圖:本課的研究的內容是“合理存款”,不單單是要存款,關鍵在于存款的合理性,除了選擇存款的種類和合適的存期,存款的前提和存款目的也是合理存款需要考慮的因素,讓生了解合理存款并能真正的做到合理存款】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三年級下冊第26頁

  【教材分析】

  對于學生來說,經歷從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到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乘法過程是形成乘法計算技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后續(xù)學習兩位數(shù)乘三位數(shù)的基礎。為此教材以“住新房”的情境為載體,通過解決一棟樓的總住戶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乘法的算理。在具體解決“總住戶”的計算問題時,教材呈現(xiàn)了三種算法,前兩種是計算兩位數(shù)乘整十數(shù)、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再將這兩部分的積相加,這是乘法豎式計算的重要基礎,本節(jié)課應注重口算方法與豎式方法的溝通。第三種是豎式計算,這是計算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一般方法。

  【學生分析】

  本節(jié)課的學習是在學生學習了“乘數(shù)是整十數(shù)的乘法”和兩、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豎式計算的基礎上的進一步學習。學生可以通過獨立探索、小組交流,全班匯報交流等學習活動,利用已有知識的遷移理解和掌握“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不進位)”的計算方法,學生很有成就感。

  由于學生只有一位數(shù)乘法的基礎,讓學生獨立思考怎樣算14×12時,大多數(shù)學生只能想出口算方法,只有個別學生能在預習或家長提前指導的情況下,正確書寫豎式,這節(jié)課正需要這些孩子來激發(fā)全班思維,讓同學們在看豎式的過程中,分析豎式計算算理、算法,通過觀察,分析,學生能把豎式計算與口算算法進行溝通。

  【學習目標】

  1.結合“住新房”的問題情境,探索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不進位)的乘法,經歷估算與交流算法多樣化的過程。會進行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乘法豎式計算,理解豎式乘法每一步計算的含義,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依據新教材特點,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寫出算式并交流,理解豎式計算的算理、算法。

  3、通過交流相互啟發(fā)、相互影響,共同尋找、自主探究、體驗,掌握數(shù)學的知識、思想與方法,充分感受到數(shù)學的魅力和樂趣。

  【教學過程】

  一、 創(chuàng)設情境(3分鐘)

  師:淘氣今天可高興了,因為他要搬新家了,他邀請了很多小朋友參加,也邀請了我們,想去嗎?

  生:想

  師:那去看看吧!(課件出示)

  師:真漂亮,這棟電梯公寓真大,大家都想進去了(智慧老人:請你根據你發(fā)現(xiàn)的數(shù)學信息提出一個數(shù)學問題?)

  生:每層14戶,有12層,這棟樓能住多少戶?(板書并問)你能出算式嗎?想想算式的意思?

  師:你能列出算式嗎?

  生:14×12=(板書) 或 12×14=

  師:很能干,一下就說到了乘法的意義。

  師:今天的算式和我們過去學過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的兩個乘數(shù)都是兩位數(shù),以前我們只學過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昨天我們學的兩位數(shù)乘整十數(shù)。(板書: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

  師:你的記憶真好,很會學習,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知識,任意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

  [設計意圖]能結合教材與學生實際創(chuàng)設一個生動的情境,既為后面學習“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豎式)的算理做了鋪墊,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二、探索新知

  1、估算14×12(5分鐘)

  師: 這棟樓房大約能住多少人呢?我們用過去學過的方法估一估淘氣他們住的樓房大約能住多少戶人家?

  生:140

  師:你是怎樣估計的?

  生:140戶左右,把12想成10 ,14×10=140(戶)。

  師:知道把12想成整十數(shù),估得真快,了不起。還有不同的估算結果嗎?

  生:120戶左右,把14想成10 ,12×10=120(戶)。

  生:100戶左右,把10想成10 ,10×10=100(戶)

  師: 把它們都想成了整十數(shù),很快地估出了結果,同學們想一想,這三種估算方法里面,哪種更接近正確結果呢?為什么?

  生:我覺得得數(shù)是140更接近準確結果,因為這樣估計的誤差最小!

  2、思考怎樣計算14×12,探索方法(10分鐘):

  師:這棟樓到底能住多少戶人呢?可是,像這種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怎樣算呢?你能想辦法算出14×12的準確結果嗎?試一試,把你計算的方法寫在作業(yè)本上。(教師巡視,請學生將自己的算法寫在黑板上,只展示與豎式有關的算法,看學 生豎式的書寫情況,請學生上臺板書有代表性的三種豎式方法。)

  [設計意圖]讓孩子在估算的基礎上,通過一些挑戰(zhàn)性的問題——像“這種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怎樣算呢?”,“你能想辦法算出14×12的準確結果嗎?”,激起學生主動探索欲望,也凸顯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

  師:你能看懂這種方法嗎?(口算)誰來說一說他是怎么算的?(提示:乘法意義,也就是算幾個幾)

  生:14×10=140(先算14×10,也就是10個14,等于140)

  14×2=28 (再算14×2,也就是2個14,等于28)

  140+28=168(最后把它們的積加起來,得168)

  師:你理解得太好了,非常能干。那這種方法呢?你能看懂嗎?誰又來說一說?

  生:12×10=120(先算每層樓有10戶人,12層就有12個10,共120戶)

  12×4=48(但它每層還有4戶人,12層就有12個4,共48戶)

  120+48=168(最后把它們的積加起來,得168)

  師:還有其它方法嗎?

  生:我把12拆成了3×4,也就變成14×3×4=168(人)

  師:它轉化成了二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知識,想得真好。大家都能靈活地運用我們學過地知識,來解決新問題,這不僅是我們聰明和能干,也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法,在以后的學習數(shù)學過程中會經常用到。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生生互動,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口算每一步的意思及方法,為學習豎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探索豎式計算14×12的方法(10分鐘)

  師:大家請看,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還能用豎式計算?從結果來看,對了嗎?

  生:對的,都是168。今天我們就重點討論,如何用豎式計算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看一看,想想同學是怎樣算的?(板書:怎樣算)先獨立思考,再將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組里說一說。

  師:誰來代表你們小組說一說這些豎式是怎么算的?

  生:我們小組發(fā)現(xiàn)第1,2個豎式都是先算2×14等于28,再算10×14等于140,最后將結果加起來,等于168。只是一個寫了0,一個沒有寫0,但都不影響計算結果,都是對的。

  師:聽懂了嗎?誰再來說一說?

  生:第一步還是先算2×14=28,第二步因為1在十位上,代表一個十,相當于10×14=140,所以應該在結果上寫成140。再用28+140=168,第三種方法相當于把140后的0省略了,但1對齊百位,4對齊十位,還是表示的140,對最后的結果沒有影響。

  師:說得太精彩了,一下就看出了每一步是怎樣算出來的,真有數(shù)學頭腦。

  大家明白了嗎?還有補充嗎?

  生:先算2×14就是算的2層樓共住28戶,就是2個14;再算的是10層樓住140戶,也就是10個14。

  師:你不僅知道它是怎樣算的,還知道用乘法的意義來解釋這樣算的道理,太會思考了,值得大家學習。大家都聽懂了嗎?那你能看懂第三個算式嗎?

  生:它是先拿第一個乘數(shù)的`個位上的數(shù)4分別乘2和 1,得到48,再用十位上的數(shù)1乘2和1,得到120,最后將48和120相加,得168。

  師:這種算法和前兩種不一樣,但它也是正確的,只是我們通常先用第二個乘數(shù)個位上的數(shù)乘第一個乘數(shù)每一位上的數(shù),再用第二個乘數(shù)十位上的數(shù)乘第一個乘數(shù)每一位上的數(shù),以此類推。所以我們今天重點研究前2個豎式,對于它們,你還有什么疑惑?

  生:為什么有0和沒0都是對的呢?

  師:問得好,誰能解釋?

  生:因為這題寫0和不寫0都不影響最后的結果,所以可以省略不寫。

  師:說得很好,就是這樣的。

  生:為什么4要寫在十位上,1要寫在百位上呢?

  師:你真是問到點子上了,有誰能回答?

  生:十位上的1代表1個十,所以得到的是14個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了,而不是14。

  師:同意嗎?(生:同意)這一點很重要,是我們豎式中很重要的一步,你明白了嗎?

  [設計意圖]把 “用豎式怎樣算”確定為本節(jié)課的探究點,很多學生并不會列豎式,通過觀察同學列出的豎式,先獨立思考,再小組合作研究它們每一步是怎么算的。不僅準確地突出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也為學生理解用豎式計算“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乘法”的算理,掌握其算法提供了廣闊的自主探究空間,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4、強化理解豎式(5分鐘)

  師:還有疑惑嗎?那好,智慧老人他可有問題了,看你是不是真的懂了? 請注意!(課件演示每一步,并展示豎式計算的步驟)

  師:28怎么得來的?()×(),也就是()個()

  具體怎樣算呢2×14呢?請你認真看屏幕。你明白了嗎?誰來說一說?

  生:先用第二個乘數(shù)個位上的2,乘第一個乘數(shù)的每一位上的數(shù)。[設計意圖]看得很仔細,你真會學習。)

  師:第二步出現(xiàn)(14),它是怎么得來的?

  師:有什么疑問?

  生:4為什么可以寫在個位?

  師:問得真好誰來幫助他?

  生:十位上的1代表1個十,所以得到的是14個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不寫,所以4在十位上,1在百位上。

  師:最后一步呢?指著( )+( )

  生:28+140

  師:同意嗎?你們的腦筋轉得真快,真聰明!現(xiàn)在你明白了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豎式的運算順序了嗎?請再看老師演示,誰來講一講?

  生:先用第二個乘數(shù)個位上的數(shù)乘第一個乘數(shù)每一位上的數(shù),得到一個結果,再用第二個乘數(shù)十位上的數(shù)乘第一個乘數(shù)每一位上的數(shù),得到第二個結果,最后將兩個結果相加。

  師:你很會學習,并且很會表達你的想法,是大家的好榜樣!

  師:現(xiàn)在趙老師可有問題了,對比口算和豎式,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我發(fā)現(xiàn)豎式中每一步口算中也有,它們的算法是一樣的,只是表現(xiàn)的形式不一樣。比如說:豎式中第一步2×14=28,口算中有;第二步10×14=140,口算中還是有,最后28+140=168,口算中還是有。

  師:你太會發(fā)現(xiàn)數(shù)學最本質的現(xiàn)象了,說得很經典,誰聽明白了?

  師:今天真有成就感,用口算和豎式這種新的方法都算出了準確結果,和哪個估算結果比較接近(生:140)對,請你將書上26頁的方法,再算式和答語補充完整。

  [設計意圖]巧妙地通過“智慧老人提問”的情境,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化理解豎式計算每一步的意義,梳理用豎式計算的方法和運算順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會豎式.

  【習題設計】

  1、豎式計算(5分鐘)

  師:同學們今天學習很投入,我們來小試一下伸手,看看你能用豎式準確地解答這題嗎?

  24×12 44×21

  師:你想提醒同學做豎式計算應注意什么嗎?哪容易錯?

  生:注意第二步一定要錯位,別算錯了。

  2、密碼門(3分鐘)

  師:淘氣要邀請我們去他家了,可是他怎么了?遇到了什么問題?喔這是一個密碼門,密碼就是23×13的結果,等于92怎么不對呢?趕緊幫他算算密碼是多少?

  生:密碼是第二步算錯了,23應該錯位寫,因為它表示230,3寫在十位上,2寫在百位上得299。

  ……

  師:你們眼力真好,一下幫淘氣解決了問題,謝謝你們!趕緊進他家吧!

  [設計意圖]設計的練習,既讓學生在鞏固的基礎上獲得了提高,又克服了學生在新課后的疲倦感,課盡趣依濃。

  3、總結(2分鐘)

  師:淘氣的家真漂亮啊,今天真高興,你有什么收獲?

  生1:我知道了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口算和豎式方法。

  生2:我知道了用最簡潔、方便的方法算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師:什么方法?)用豎式計算。

  師:你們說得都很好,很高興大家今天有這么多收獲,下課!

  (總結,讓學生在交流收獲的過程中,了解豎式計算的重要性。)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聯(lián)系生活實際并動手操作,能正確辨認照片分別是從什么位置拍攝的,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1、能正確辨認照片分別是什么位置拍攝的,體會不同方向觀察對象形狀的變化。

  2、能正確辨認以正面、側面、上面觀察一組立體圖形的形狀。

  教學過程

  一、活動1

  1、事先布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人行道上觀察從面前開過的汽車,先看到什么?最后看到什么?觀察周圍的社區(qū)或村莊,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看到的畫面怎樣,從高樓上或山頂上觀察地面的景物,看到地畫面是什么樣的。

  2、師:同學們都很注意周圍的事物,如看從面前開過的汽車,從不同位置觀看附近的社區(qū)和村莊,同學們都有體會,我們交流一下。

  3、師:剛才同學們交流了很多觀察景物的實際體會,現(xiàn)在請打開課本第58頁的上半部分。

  從①②③三個不同的位置,拍攝了天安門廣場的三幅照片,請你辨認一下,各是從幾號位置拍攝的。

  先個人思考,再與同伴交流,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二、活動2

  1、師:根據同學們的體會,同一個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畫面不同,現(xiàn)在請同學們看“練一練”第一個問題,先想一想,再用小立方體搭一搭、看一看。

  2、與全班同學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3、師:兩輛汽車從攝影師面前開過,攝影師自拍攝了以下三幅照片,請大家在○內標出攝影師的拍攝順序。

  與同伴交流,說說你的`想法。

  師:因為兩輛車以攝影師面前開過的,先看到什么?(車頭)再看到什么?(車身)最后看到什么?(車尾)

  4、P58、試一試

  a、師出示掛圖,引導學生看懂從空中拍下的照片,說一說圖中有哪些物體。

  b、師:你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嗎?

  c、先嘗試解答第(1)題第(2)題,并與同伴說一說理由。

  d、師用模型驗證,幫助學生反思自己的想像。

  三、活動3

  P59、1、連一連

  先獨立觀察、填寫,再用相似的實物擺一擺、驗證。

  P59-2

  審題、填寫

  全班匯報交流想法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活動中親身經歷數(shù)據的收集、整理的過程,體會統(tǒng)計的必要性。

  2、認識簡單的條形統(tǒng)計圖,能根據統(tǒng)計圖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3、通過活動,培養(yǎng)合作、交流意識,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重點:

  經歷數(shù)據的收集、整理過程,培養(yǎng)初步的統(tǒng)計意識。

  教學難點:

  從統(tǒng)計中獲得簡單的統(tǒng)計結果,進行簡單的決策,體會統(tǒng)計的必要性。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今天我們上課和平時不太一樣,坐成了六個小組,老師這有一張評價表,如果哪個組里的同學表現(xiàn)好,我就給他們組貼上一顆星,這時老師就來看看哪個組坐得最好。

  二、導入

  師:同學們喜歡體育比賽嗎?在操場上同學們正在進行體育訓練,為比賽做準備。他們在進行什么訓練呢?

  生:跳繩、踢毽、套圈、踢球。

  師:如果我們班要組織一項比賽,(揭題)在這些活動中你認為組織什么比賽好呢?

  生:

  師:咦,這下有問題了,大家參加的活動不一致,可是我們班又只能組織一項比賽,大家說說看應該怎么辦呢?

  我們可以通過統(tǒng)計同學們最想參加的比賽來確定我們班組織什么比賽。

  三、體驗統(tǒng)計過程。

 。薄土暯y(tǒng)計圖

  師:這是我們的一個老朋友,你還認識它嗎?

  生:統(tǒng)計圖

  師:你能為大家介紹一下嗎?

  生:最下面是比賽的項目,

  生:每一格就表示一個。

  2、分小組進行統(tǒng)計

  師:今天我們就要利用統(tǒng)計圖來統(tǒng)計我們最想參加的活動。有誰知道在統(tǒng)計的過程中要注意什么?(不漏掉,不重復)接下來,我們就分小組來進行統(tǒng)計同學們最想參加的比賽,在分小組活動時要注意:第一,在組長帶領下依次說出自己最喜歡的體育比賽,第二,每個人只能說一項,第三,一位同學說的時候其余人要認真聽,組長在相應的項目上涂上一格。大家明白了嗎?比一比哪組的同學調查的又快又準確。開始!

  您現(xiàn)在正在閱讀的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組織比賽》教學設計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組織比賽》教學設計師:這時老師將每個組的統(tǒng)計圖貼在黑板上了,比一比,你想把星星送給哪個組?說說你的理由。老師覺得剛才每個組的表現(xiàn)都不錯。所以給每個組都貼上一顆星星。

 。场⑼瓿山y(tǒng)計表。

  師:老師想邀請大家一起參加下一項活動,你們想不想參加?

  同學們請看,你看到了什么?對這是一張統(tǒng)計表,我們要把剛才同學們統(tǒng)計的情況填到這張表里。

  誰能通過第一小組填的這張統(tǒng)計圖看出。

  第一小組共有 人,想參加跳繩比賽的有 人,想參加踢毽比賽的有人,想參加套圈比賽的有人,想參加拍球比賽的有人。

  最下面一行應該怎么填呢?誰來說一說?

  將每一列的'數(shù)據加起來就行了。

  這個數(shù)據說明了什么?

  現(xiàn)在我們知道我們班想參加跳繩比賽的一共有 人,想參加踢毽比賽的一共有人,想參加套圈比賽的一共有人,想參加拍球比賽的一共有人。

  同學們能根據最后一行的數(shù)據完成這一張統(tǒng)計圖嗎?

  這時分小組合作完成這一張統(tǒng)計圖。

  四、觀察發(fā)現(xiàn)

  1、第 組最先完成,老師把他們組制作的統(tǒng)計圖展示到黑板上。

  2、這時同學們認真觀察這一張統(tǒng)計圖,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現(xiàn)在你們認為,我們班應該組織哪一項比賽呢?

  3、你能根據統(tǒng)計出來的數(shù)據提出數(shù)學問題嗎?

  五、總結

  同學們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知識?

  六、拓展

  老師也進行了一個調查,統(tǒng)計了我們班同學最愛喝的飲料。通過這幅統(tǒng)計圖,你知道老師一共調查了多少人嗎?你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如果在比賽的那天,我們班要買一種飲料的話,應該買哪種?

  七、備用

  結束:今天我們學會了怎么樣進行統(tǒng)計,在生活中,你還可以利用統(tǒng)計的知識調查身邊的事情。比如,你家里一天用了多少只塑料袋,全班同學每人每周用幾枝鉛筆。只要我們用明亮的眼睛仔細觀察用智慧的大腦認真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統(tǒng)計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最后我們來看一看在今天的學習中哪個小組的表現(xiàn)最好。

【小學數(shù)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的數(shù)學教案03-24

小學數(shù)學教案11-04

小學數(shù)學教案(經典)07-20

小學數(shù)學教案(精選)07-05

(精選)小學數(shù)學教案07-05

[經典]小學數(shù)學教案07-22

小學數(shù)學教案[經典]07-25

小學數(shù)學教案07-07

小學數(shù)學教案07-07

小學數(shù)學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