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三農”問題是實踐“三個代表” 推進“兩個率先”的關鍵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江蘇和南京都是提出兩個率先的奮斗目標,這無疑是正確的,也是可行的。問題是如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南京要達到兩個率先,它的工作重點和難點在哪?我們認為,毫無疑問,它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記得早在上個世紀,我們黨提出的四個現代化建設時就已經達成了共識,農業(yè)現代化是四個現代化中的重點和難點,現階段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它的重點和難點仍然在農村,不解決農業(yè)問題,不增強農民收入、農民不能達到小康,恐怕全面建設小康也只能是紙上談兵,空口說白話,即使說達到了,那也只是低水平的小康,不全面的小康。因此,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實踐三個代表、推進南京兩個率先的關鍵。 我覺得當前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中的重中之重,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其它問題也就很難解決,如果農民增收的問題解決了,其它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從浦口農村情況看,農民增收的情況仍然不容樂觀,據統計,今年上半年,農民人均收入僅有1701元,其中從一產中獲得的收入731元,占43%,從二產中收入為450元,占26%,從三產中獲得的收入為520元,占31%,從各業(yè)所占比例看,一、二產業(yè)仍然是農民收主的主要途徑,說明農業(yè)民致富的門路還不多,增收的難度還很大。 回顧一下歷史,不難看出,我們黨過去在農村推行的一系列政策都是行之有效的,如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80年代初期在農村推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及后來大力發(fā)展的鄉(xiāng)鎮(zhèn)工業(yè)等,為繁榮農村經濟,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為農民增收,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現階段農村如果還是沿襲這一套來增加農民收入,恐怕就行不通了,政府又不能單純靠為農產品提價保證農民增收。江澤民同志在關于農業(yè)問題的論述時,主要強調三大問題:一是農業(yè)結構調整問題;二是推進城鎮(zhèn)化建設問題;三是穩(wěn)定和完善農村基本政策。我理解,江澤民同志談到的農村這三大問題,其最終目的是要增加農民的收入,讓農民兄弟錢包鼓起來。從近日報載獲悉,有關專家指出,當前中國經濟活動中存在兩大突出矛盾,一是農民收入速度下降,二是城鎮(zhèn)化的壓力加大,受SARS疫情影響,農民工大量返鄉(xiāng)。上半年農民現金收入人均減少35元左右,與去年同比下降了3個百分點。顯而易見,增加農民收入是當務之急,是全面實現小康的關鍵,增加農民收入可采取的措施固然很多,但歸結起來主要應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一是要大力調整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農業(yè)產業(yè)結構,其目的就是要優(yōu)化品種、提高農產品質量,達到優(yōu)質、高效。市場經濟要按市場經濟規(guī)律辦事、只有優(yōu)質、才能價高,政府不可能為了增加農民收入,通過提價的途徑來解決,同時要擴大對初級農產品的轉化和加工,通過農產品產業(yè)化經營來實現,我認為,要加快農業(yè)產業(yè)化經營步伐,首先要做活三篇文章,一是要在擴大規(guī)范上做文章,建設產業(yè)化基地,如退耕還水、退耕還林,退耕還果和退耕還草等。做大做強水產基地,林果基地、畜產基地;二是要在產品加工上做文章,培植一批產業(yè)龍頭,要把建設龍頭企業(yè)視為農業(yè)產業(yè)化的重中之重,以龍頭帶動千家萬戶、精心培植一大批典型戶、要注重農產品深度加工,努力培植一批生產規(guī)模大、科技含量高,輻射范圍廣、具有市場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yè),形成產、供、銷、種、養(yǎng)、加,貿、工、農、·農、科、技一體經濟轉變。三是要搞活市場流通,實施品種戰(zhàn)略、培植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要通過建立健全網絡,引導農民進入市場。 二是要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大力發(fā)展二、三產業(yè),鼓勵農民進城安家落戶,現在可喜地看到,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農民進城的好政策,為農民進城務工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實踐也充分說明,大搞勞務輸出,發(fā)展勞務經濟,是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期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如果一個農戶有一人在外務工,一般年收入在6000-8000元左右,有技術的農民如小瓦匠、小木匠等小五匠收入就更高,有的可達萬元,數萬元一年,以我們這個地區(qū)農民人均純收入4000元左右計算,一個外出務工人員可抵上2-3個純農勞力的一年收入。實踐還表明,農民外出務工不僅可以直接增加經濟收入,務工農民開拓了視野,轉變了觀念。更新了思想,不少有頭腦的外出務工農民返鄉(xiāng)后,利用自己闖蕩幾年學到的東西、辦起了工廠,自已當上了老板,反過來帶動了當地農民走上了富裕路,帶動了家鄉(xiāng)的發(fā)展,如利用本地優(yōu)美的山水資源開辦旅游業(yè),觀光農業(yè),農民度假村等。 三是要認真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毛澤東同志早就說過,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各級領導同志務必充分注意,萬萬不可粗心大意。黨在農村的政策很多,如土地政策,農民負擔政策,費改稅政策等,改革開放以來,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很受老百姓歡迎,得民心、順民意,但有的政策貫徹得也不夠好。有的也不盡人意,如個別地區(qū)農民負擔過重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有的鄉(xiāng)村干部任意侵犯農民的利益現象時有發(fā)生,農民意見很大。減負好比是一道小學生的算術題,農民總收入是被減數、減數是負擔、差是結果、三者就是這種關系,農民的負擔越大、差就越小、純收入就越低、反之,負擔越小,減數越小,差就越大,農民的純收入就越高。因此說,在致富招數不多的情況下,為農民減負確實是上策,通過費改稅,農民負擔大大得到減輕,以本地區(qū)為例,農民負擔由前幾年每畝100元左右,下降了50多元左右,下降了50%,F在農村為什么沒出現土地拋荒現象,就是因為農民負擔輕了,土地又吃香了,種田人有利可圖了。因此說,人喊人一個人,政策喊人一大片,就是這個理。貫徹落實好黨在農村各項政策,不僅直接關系到老百姓經濟收入問題,同時也是關系到密切黨群關系、干群關系的大事。 四是要增加對農業(yè)的投入。資金的投入,其主要目的是加強對農業(yè)基礎實施建設,增加農業(yè)抗御自然災害能力,要努力為農民服務,特別是農業(yè)上的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提供市場信息,要幫助農民找市場,同時還要有科技、物力、人力的投入,走科技興農之路。要為農民營造良好的處部環(huán)境,堅持打擊坑害農民的假化肥、假農藥和假種子的不法行為,為三農保駕護航。 五是要培植和樹立一大批農民致富帶頭人。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農村是村看村、戶看戶,小戶看大戶、群眾看干部,有的農民不是不想富,而是不會富。如果有了示范戶,有了致富的帶頭人,農民就有了鏡子,有了目標。從目前農村情況看,大多數農民是缺點子、少路子,缺票子,沒法子,目前當務之急就是要培養(yǎng)一大批有經濟頭腦,有較高的技術技能,能帶領大伙致富的帶頭人,領路人,一花不是春,萬紫千紅才能春滿園。 我認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解決好三農問題,關鍵是要處理好這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觀念問題。如果沒有全面建設小康這個全新的思想,不從大局出發(fā),人人都把局部利益,本地區(qū)利益放在首位,全面建設小康恐怕只能是一句空話,以我們江蘇為例,如果蘇南不支持蘇北,即使蘇南現代化了,蘇北恐怕只能算解決溫飽;只考慮到城里人奔小康,把廣大農民關在城外,關在門外,不能主動接納他們進來打工、經商,那也只是城里人的小康。 二是感情問題。城里人看不起農村人,城里人不熱情接納農村人,這都是感情問題,有的甚至錯誤認為大量農民擁進城市會給城里帶來麻煩,影響治安,影響環(huán)境衛(wèi)生等。自覺不自覺設置阻礙。有的認為城里人都下崗找不到工作,就業(yè)都困難,農村人還來湊什么熱鬧,說農村人與城里人搶飯碗等等,種種表現其實都是感情問題。 三是有關體制配套問題。從本地區(qū)農村情況看,雖然經過鄉(xiāng)、村合并撤鄉(xiāng)建鎮(zhèn),但鄉(xiāng)鎮(zhèn)人浮于事的現象仍然存在,鄉(xiāng)鎮(zhèn)負擔重,有的鄉(xiāng)鎮(zhèn)財政僅是個吃飯財政,根本談不上發(fā)展,鄉(xiāng)村干部沒法,只好伸手向農戶要錢,這樣農民負擔就重、減不下來,再如農村土地問題,中央下發(fā)的農村土地承包法,對土地承包都作了嚴格的規(guī)范,可是下面執(zhí)行起來隨意性很大,土地被占用后,農民往往得不到應該得到的經濟補償,損害了農民利益,挫傷農民的積極性。只要有了好的指導思想,有個好的辦法,對農民有較深的感情,三農問題得到很好解決,三個代表的思想就能夠得到貫徹執(zhí)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南京兩個率先即三三二工程也就指日可待了
【解決“三農”問題是實踐“三個代表” 推進“兩個率先”的關鍵】相關文章:
解決“三農”問題是實踐“三個代表” 推進“兩個率先”的關鍵08-15
著力解決“三農”問題 加快實現“兩個率先08-12
實踐“三個代表” 解決“三農”問題08-12
按照“三個代表”要求 抓好黨的組織建設 為全面推進“兩個率先”步伐作出積極貢獻08-12
積極推進“兩個率先” 加快頂山城市化進程08-12
融入發(fā)展大局,服務“兩個率先”08-12
解決“三農”問題不妨做做“農退”文章08-05
解決“三農”問題路在何方08-16